江苏文脉 2022-10-29
优秀传统文化频频出圈背后,那些被“圈粉”的年轻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yule1.html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推动发展中华文化的一系列要求和部署反响热烈。报告中提出,要 "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亲、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频频出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圈粉,还有一些年轻人深耕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领域,用年轻人的独特视角、年轻态的传播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加鲜活、更富感染力。

越来越多年轻人成为国风迷

当下,国潮蔚然成风,吸引着许多年轻人。

2021 年,河南卫视春晚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惊艳出圈。之后,河南卫视又陆续推出端午、中秋、重阳等一系列传统节日奇妙游,期期刷屏。如今每逢佳节临近,网友必催更。

2022 年央视春晚让《只此青绿》喜提热搜,线下演出一场接一场,场场火爆。

前不久,欧洲航天局女航天员萨曼莎 • 克里斯托福雷蒂借用《兰亭集序》中的名句,游目骋怀,引发了国内外网友的热议。

B 站供图

据大数据显示,2021 年,B 站国风爱好者人数超 1.77 亿,18 岁 ~30 岁人群占比约七成。

年轻人用各种方式追捧演绎国风,诗词、民族乐器、戏腔、原创国风舞蹈、非遗手艺等内容流行,与科技、动漫、游戏圈层的跨界融合,为国风文化带来更多新表达。

"00 后 " 女团戏腔神曲《探窗》破亿

B 站上,杨淅、边靖婷、朱鹮、程校晨、朱佳音 5 个 " 00 后 " 组成的 " 上戏 416 女团 " 是网红 UP 主。

她们一开口就是国粹,《赤伶》《探窗》等戏腔神曲唱进了年轻人的心;如今《探窗》播放已破亿,全网粉丝破 800 万人。

上戏 416 女团

为何 "00 后 " 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痴迷?边靖婷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从小跟着长辈们听京剧,听着听着就入了迷,后来就去了戏校学京剧。

从上戏毕业后,边靖婷和杨淅来到南京,入职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工作之余她们还是会聚在一起,录制新歌,直播科普,参加节目,忙得热火朝天。边靖婷说,因为热爱停不下来,因为热爱不断求新。

顾宸溪

被传统戏剧圈粉的,甚至还有许多 "10 后 "。

12 岁常州小姑娘顾宸溪,自小就是京剧迷,家里堆满了戏曲碟片和戏曲书,今年,很有主见的她以优异成绩考进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等戏曲学校。她说," 希望以后能让更多人了解、欣赏并逐渐热爱京剧艺术,感受国粹的魅力和韵味。"

他们在千年古籍中找到快乐

腹有诗书气自华。流传千年的古籍文献,也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年轻人。

在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的团队里,就有不少 "80 后 ""90 后 "。他们因为热爱,沉迷其中并致力于研究。

赫兆丰生于 1987 年,已是南京大学文学院的副教授。在学生的眼中,他是下了课还能和大家侃动漫、聊足球的朋友。

赫兆丰

赫兆丰已经说不清第一次被传统文化 " 圈粉 " 是什么时候。但他依旧记得第一次读完郭庆藩的《庄子集释》的感觉,字里行间," 我像是被庄子汪洋恣肆的语言和想象力吸引进去了。"

2016 年博士毕业,赫兆丰以文脉工程科研秘书的身份留校工作,投身到《江苏文库》文献编、精华编编纂工作。

他还和恩师程章灿教授一同编纂了《大运河古诗词三百首》,让传统文化、大运河古诗词被更多人诵读,他感受了传承的使命感。

《江苏文库》成果

南京大学文学院 "90 后 " 助理研究员刘雅萌,也是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中的一员。

每天和古籍打交道,她觉得生动、鲜活、有趣。" 书中有那么多可爱的古人。听他们高谈阔论,围观他们论辩、抬杠,就自然会想去了解他们,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 刘雅萌说。

刘雅萌

吃货爱古籍

复原《随园食单》美食

同是 "90 后 " 的沈玉云,在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江庆柏的指导下,参与《江苏文库 · 史料编》的提要撰写工作,她还有个新媒体的工作:负责打理 " 江苏记忆 " 微信公众号,介绍那些古老的典籍。

沈玉云

热爱古籍的年轻人,在传播方式也动足了脑筋。

你试过梨炒鸡吗?这不是黑暗料理,而是袁枚《随园食单》里记载的一道菜。南京图书馆馆员韩超和史星宇就复原了这道菜。

他们在南图历史文献部工作,平时沉下心来做编目整理等基础工作。而工作之余,还琢磨起了厨艺和演技。

韩超(左)和史星宇

从 2020 年开始,他们尝试复原了清代袁枚《随园食单》里的美食,推出一系列教学视频。" 梨炒鸡 "" 猪里肉 "" 蒋侍郎豆腐 "" 假蟹 "" 假牛乳 "…… 从古籍里走出来的美味,令网友啧啧称绝。

韩超坦言,对于他们而言,把《随园食单》中的美食做出来,变成教学视频是一项挑战。从研究食材和做法,到拍摄制作视频 …… 过程是有点痛苦的,但成果总是令人兴奋。

为了增加一些戏剧效果,他们还给自己安排了人设,设置了剧情冲突。系列视频被多家媒体转发和报道,两人也成了图书馆的 " 网红 "。

汉服成日常 OOTD

非遗绒花 " 制 " 进热播剧

传统文化还走进了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几年前,汉服或许算小众爱好,如今已走向大众化。穿一身古韵汉服,是不少年轻人逛街游玩时的 OOTD(今日穿搭)。

"00 后 " 女孩张淑文,不仅爱古装汉服,还喜欢变装成唐朝的太平公主、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等,并拍成视频。刚刚大学毕业的她在南京工作,汉服圈里以 " 诸葛钢铁 " 的圈名为不少人熟知,拥有近 40 万粉丝。

张淑文模仿的李清照

" 小时候,总觉得影视剧里的服装好看,读大学的时候接触到了汉服相关的文化,就喜欢上了。" 张淑文告诉现代快报记者。

再现古人形象,并不仅仅是穿上汉服这么简单,她会参考古画和历史资料,选取最符合的朝代妆容。" 每个人物、每段故事,都是鲜活的,有喜怒、会嗔痴。如果能让大家在作品中,看到这些人物一点点鲜活的身影,我就很满足了。"

张淑文汉服照

而汉服妆容里常常会用到的绒花,沉寂多年之后,这几年也火起来。

《延禧攻略》《骊歌行》《玉楼春》《当家主母》…… 热播电视剧中,一朵朵绒花绽放在女主角的头饰中,精致华美。这些绒花,出自南京一群 " 90 后 " 之手。

在非遗传承人赵树宪的指导下,他们承担起绒花设计、制作的一系列工作。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的李璐,是赵树宪的徒弟之一。大学时一次班级活动,让她接触到了绒花,一下子被深深吸引。毕业半年后,她就加入了绒花坊。

绒花

勾条、打尖、传花 …… 在她们的巧手下,绒花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走进各大博物馆、景区、展会,在影视剧、舞台演出中惊艳亮相。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如今,绒花坊正琢磨着打造自己的网红 IP,计划在 b 站、抖音等视频平台推绒花 " 出道 "。

传统文化,与年轻人拥抱,在传承中创造出更多可能,焕发无限活力。

文 | 现代快报 + 记者 王子扬 刘静妍 宋经纬 郑文静 张然 李鸣 胡玉梅

图 | 现代快报 + 记者 钱念秋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供图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