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 11" 预售的尾款付了吗?想买的东西都抢到了没?
预付款、凑满减、送小样、拼团购 …… 一年又一年,活动越来越多,省钱攻略也越来越长。
" 双 11" 玩法那么多,商家怎么想出来的?
其实,许多促销手段的 " 年纪 " 可比你想的大多了。
三节三会
苏州商人的卖家秀
如今购物节越来越多,从年头到年尾,什么 618、" 双 11"、年终大促,足不出户,就能看到各种试穿图片、视频;手指一点,就能享受一轮轮优惠活动,让人忍不住买买买。
在过去,人们并没有那么多特别设计出来的购物节,可精明的商家们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赚钱的机会。过年了,不买二尺布吗?元宵到了,花灯要不要了解一下?过节的气氛和购物需求合二为一,传统节日也就变身成了购物节。
《江苏文库 · 研究编》之《江苏手工艺史》介绍,明代苏州商业发达,在阊门内外是各种手工艺工匠们聚集的地方,这里商贩云集,店肆林立。
《江苏手工艺史》
那时苏州民间有 " 三会 "" 三市 " 的节日。其中三会指的是清明、七月半、十月朝三节,而三市指的是春天的牡丹市、夏天的乘凉市和秋天的木樨市。
除此以外,到了五月,还有长达半个月的龙船市。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集会不断。
在各种会、市上,苏州的大小商家都鼓足了劲儿,不仅要摆出自家的商品,还要营造购物 " 氛围感 "。
宋 苏汉臣《货郎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有的人捐钱,给会事提供财力支持,参与表演的艺人、来帮忙的小工,工资都由他们承担;有的人捐物,会上展示出的各种奇珍异宝,有金花镫、真珠带、飞鱼袍、蟒龙衣、犀角弓、紫檀筝 …… 都是各家商铺的顶尖手艺。
热闹庙会对于当年的商家们来说,也许就是今天的 " 卖家秀 ",人们看到这么多好东西,怎能不动心。
顶流名士,在线带货
也许普通的卖家秀已经不能让你掏出钱包,那商家还有进阶版吸金手段——名人代言。要得到明星同款,还不快买买买?这个带货方式,那可是经过时光验证的。
《晋书 · 王羲之传》中记载,王羲之有次外出,在蕺 ( jí ) 山(今浙江绍兴)碰到了一个卖扇子的老奶奶。老奶奶的扇子款式非常简单,就是普普通通的六角竹扇,所以并没几个人能看上。王羲之可能是心下不忍,就挥毫泼墨,在每把扇子上都写下了 5 个字。
宋 马远《王羲之玩鹅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卖扇子的老奶奶可不知道面前这个人就是鼎鼎大名的书法家,看他不买扇子光是 " 乱写乱画 ",不免有些生气,王羲之却告诉她:" 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写的字,每把扇子可以卖一百钱。" 老奶奶半信半疑,真按王羲之教她的话叫卖,人们都争抢着来买,扇子很快就销售一空。
另一位东晋名士,同时也是王羲之朋友的谢安,也曾为扇子 " 带货 ",而且还亲自当了代言人。
沈周《临戴文进谢安东山图轴》(局部)
上海博物馆提供
《晋书 · 谢安传》是这么说的,谢安年轻时候名气就已经很大,人们都很喜欢他。当时,他的一个同乡被罢官回家。同乡来拜访谢安时,谢安问他带了多少积蓄回来,同乡说:" 只有五万把蒲葵扇。"
五万把蒲葵扇想要卖出去并不容易,谢安却有了主意,他随手拿了一把,无论出门在外还是在家待客,这扇子从不离手。
都城里那些士大夫和平民百姓们看到了,纷纷觉得这是新潮流,争着购买这种蒲葵扇,以至于扇子的价钱都涨了好几倍。
潮流定制
南京手艺人即兴出品
有人爱紧跟流行趋势,也有人特立独行。走街头风的潮牌、时装秀场上的高定、奢侈品牌的限量款,要的就是那份与众不同的气质。老南京绒花艺人就深谙这个道理,他们卖出的首饰,既潮流,又有些独特之处。
南京云锦闻名天下,而在云锦织造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边角料。这些碎布料都是源自上好的蚕丝,直接扔掉太可惜,南京的绒花艺人们把这些料子收回来,用一双巧手把它们变成朵朵绒花,焕发了第二春。
绒花
绒花谐音 " 荣华 ",不仅好看,还有吉祥寓意。带上美美的绒花,才是南京最美的 " 潘西 "。
《江苏文库 · 研究编》之《江苏手工艺史》中说,清代,南京三山街至长乐路一带,绒花作坊店铺林立,人称 " 花市大街 ",马巷 " 柯恒泰 "" 张义泰 "" 马荣兴 " 都是老字号店铺。
绒花的题材,不仅包含了鸟兽鱼虫,还会随着节令变化,推出季节限定款。春节,最流行的是 " 连(莲)年有余(鱼)"" 金玉(鱼)满堂(塘)";端节午,孩子们喜欢戴 " 五毒虎 ",中秋节则头戴 " 兔子拜月 "" 喜牛望月 " 花等等。
在当时的南京街头,还有不少走街串巷的绒花手艺人。
他们一般背着蒸笼般的圆屉、手执镗锣、边走边吆喝。要是遇到客人,就停下脚步,打开圆屉任人挑选绒花,甚至还能根据顾客要求,将绒条即兴制为绒花。
绒花担子的吆喝声,是当时古都南京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超长预售
明末提货单清初才兑换
冲动下单买买买后,大概多久能拿到商品?
身边的网购达人们可能会告诉你,买了预售,等个十天半个月都很正常。要是遇上抢手好物,还可能出现 30 多天的超长预售期。
等待货物的日子里,有的人心急如焚,恨不得明天就能拿到手;也有人淡然处之,时间长了,连自己买过什么都记不清了。
《江苏文库 · 方志编》之《同治苏州府志》记载,清初苏州有户人家,在整理祖传物件的时候,意外发现了一张发黄的文书。一家人仔细辨认,发现这张文书原来是一张明万历年间的提货单," 发货商家 " 正是苏州当地一家有名的铺子——孙春阳南货铺。
同治《苏州府志》
孙春阳南货铺创办于万历年间,主营日用百货。店主孙春阳原本是宁波的读书人,可是几次考试,连个秀才也没能考上。于是他干脆弃文从商,到苏州开起商铺。
比起学习天赋,孙春阳的经商天赋显然更高,他店里分设南货、北货、海货、腌腊、蜜饯、蜡烛六房,顾客先到各房看货,再到账房统一交款,收款员发给顾客小票,而这张票,就是提货的唯一凭证。
从明末到清初,虽然这家店铺还在,但毕竟隔了这么久,提货单还算数吗?
一家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带着提货单来到孙春阳南货铺。没想到掌柜核对货单后,二话不说就吩咐伙计:照单送货!
这跨朝代的订单,随着货物交接,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
文 | 现代快报 + 记者 郑文静 张文颖
图 | 现代快报 + 记者 钱念秋(除署来源外)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