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2-11-04
迎接科研“她”时代,国内首份女性科研人员生态报告发布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胡玉梅 裴诗语)科研能力不亚于男性,合作 " 朋友圈 " 规模更大 ……11 月 4 日,在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 她 " 论坛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全球领先的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共建的科研评价实验室,联合发布了《性别视角下的中国科研人员画像》(以下简称《报告》)。

这是第一部以性别视角研究中国科研生态、多维度分析和展现中国女性参与度、贡献度和影响力的报告。

作为全球首份以性别视角解读中国科研生态的研究,《报告》的发布弥补了中国科研群体职业生涯画像研究的空白,展现了中国科研界在性别平等之路上的巨大成绩,并为国家后续制定相应的促进不同性别科研人员共同发展等性别平衡政策提供定量数据。

" 她 " 力量,女性科研人员占比大幅上升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报告》从性别维度分析了超过 16 万名中国科研人员在 2005 年至 2019 年间的科研产出,结合爱思唯尔 Scopus 数据库中的论文数据,从学术影响、领域特征、科研角色、科研合作、科学基金申请等多个维度全面、精准地对中国女性科学家的现状进行分析。

《报告》显示,虽然现阶段男性科研人员的规模远超女性,但女性占比正在逐年快速上升,反映出 " 她力量 " 的蓬勃发展态势。从男女科研人员占比的变化看,中国女性科研人员占比从 2005 年占比 13% 上升到 2019 年的 27.7%,增加了 14.7 个百分点,正在有越来越多的女性科研人员参与到科研活动中。

同时,女性科研人员 " 职场天花板 " 的问题也得到了改善,女性与男性在职称晋升中的差异在逐步缩小。

爱思唯尔全球学术和政府市场总裁朱迪 · 维尔斯(Judy Verses)说:" 通过这份《报告》,我们看到中国科研界在科研产出、学术影响等方面正在朝性别平等的目标迈进,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优秀的中国女性加入到科研行列,并在研究工作中承担重要角色,最大化科研‘她力量’的无限价值。"

" 她 " 智慧,性别差异逐步弱化

《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科研人员正在积极投入到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中,不同科研领域选择的性别差异逐步弱化。相较于 2005 年— 2009 年,2015 年— 2019 年各学科男女数量比例都有显著缩小趋势,尤其是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男女比例最为接近。

就学术影响力而言,性别差异并不显著。以 2015 年— 2019 年的学术产出为例,男性论文的影响力指标分值为 1.22,同期女性为 1.13,差异微小,体现了女性科研成果受同行关注的程度与男性大体相同,揭示出 " 她力量 " 在科研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具体到不同学科,女性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的表现优于其它领域,尤其是在神经科学和药理学领域表现卓越;而在物质科学、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女性的学术影响力仍低于男性。

" 她 " 朋友圈,女性科研人擅长团队合作

在科研项目中,女性在沟通与交流上具有明显优势,更善于团队合作,因此女性科研人员的合作 " 朋友圈 " 规模更大。

《报告》显示,女性科研人员的论文合作者数量普遍多于男性,由女性主导的科研团队规模也大于男性。而男性科研人员则在国际合作中更为活跃:无论是 2005 年— 2009 年还是 2015 年— 2019 年,相较于女性科研人员,男性的国际合作率都更高。然而从发展态势看,男性、女性开展国际合作的积极性都在不断上升。

此外,男性与女性的科研角色各有所侧重。中国男性科研人员担任通讯作者的论文比例多于女性,而女性第一作者的论文比例多于男性。这说明男性倾向于担任通讯作者,发挥组织作用。女性则倾向于担任第一作者,发挥执行作用。

" 通过《性别视角下的中国科研人员画像》,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女性科研人员无论在人数上、科研产出上、学术影响力上还是科研项目执行上,都有巨大而迅猛的增长。同时,我们也深刻体会到她们正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上海中心秘书长于利成表示," 作为报告的全球首发平台,我们不但希望给大家分享这些洞见,更想要倡导构建一种包容、多元的创新生态,加强科研人员群体的性别平衡和多样性,鼓励让更多女性科研工作者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学传播和应用等等环节中发挥更大价值。"

(主办方供图 编辑 张宇)

相关标签

朋友圈 科研 职场 医学 生命科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