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 年前一群先民在辽河流域畔河而居、捕鱼狩猎,诞生了新石器时代 " 新乐文化 "。11 月 3 日,贵州省民族博物馆联合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主办的 " 辽河畔史前文明之花——新乐遗址展 " 在该馆开展,石镞、石斧、陶器等 80 件展品多角度全面展示着新石器时代生产水平和生活方式。
新乐遗址存在着上、中、下三层文化堆积,其中,最久远的下层新乐文化距今约 7000 年。走进展览现场,实物与图文把观众思绪带到那个时代,展品中碳化的榛子橡子以及各种大大小小的石器工具可窥见曾经的生活——白日里,新乐人采集果实和捕鱼狩猎,指甲盖大小的锋利石片用作刀片(石叶),镶嵌到各种工具上使用,采摘效率大大提高;用拳头大小扁平的石块做网坠(石网坠),捕鱼的技术越发成熟;把薄薄的石片打磨好用作弓箭头(石镞),捕猎更得心应手,石凿、石铲等表明原始农业的萌芽与发展。傍晚,忙碌了一天的新乐人回到家里,石斧、石刀、砍砸器等实物展现了新乐人的定居生活——砍伐树木、修建房屋,再用刮削器把肉类切割,用河卵石做成的磨盘磨棒把谷物等脱壳碾碎,用内外平整、印有 " 之 " 字纹的陶器煮熟食物饱餐一顿。陶器展品中不仅有盛贮炊饮的深腹罐,还有当做碗盘的高足钵、撮取火种的斜口器,无一不展示着先民的生存智慧。
据了解,新乐遗址是 1973 年在沈阳市新乐电工厂(119 厂)宿舍区域发现,依照考古惯例,以发现处所为名,故命名为 " 新乐遗址 "。新乐遗址的发现,填补了辽河流域中下游人类活动的空白,被誉为 " 沈阳历史的源头 ",并把沈阳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从原来的 5000 年推溯到 7000 年前,是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文化类型,在史学界被定为 " 新乐文化 ",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1984 年,沈阳成立新乐遗址文管所,后改名为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主要收藏新乐遗址考古发掘成果。
展览现场,一块炭化木雕艺术品引人注目,这块木雕品已被火烧断成三截并已炭化,外形细长,上部扁平,长 45cm,双面刻有相同纹饰,雕刻线条刚劲细腻,似鸟形,被称为木雕鸟,是 7000 年前原始社会工艺代表杰作。专家推测木雕鸟可能是氏族图腾崇拜的徽帜。除了展示的玉串珠、石珠、骨笄等新乐人喜欢的饰品,还发现有造型独特的煤精球形器、耳珰形器、泡形器,其用途至今仍是谜,煤精制品的发现把人类使用煤制作工艺品的历史向前推进到至今 7000 年,是煤炭史之最。
随着展览可以看到,2000 年后,为新乐中层偏堡子文化时代,磨制石斧、细石器和附加堆纹陶器格外突出;又过 1000 多年,是新乐上层文化时代,此地居住先民已经能制作更为精细的磨制石器和素面陶器。透过现场展出的各类展品,观众跨越 4000 年,看到了真实的辽河河畔,这片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的聚落遗址上灿烂的文化,见证从亘古洪荒到文明起源的历史。
工作人员杜皓介绍,此次展览是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建馆来,较为全面地展示新石器时代的灿烂文化的展览之一,弥足珍贵。在布展过程中,以科普的角度,分为十个部分展示,多角度反映了新石器时代农业、渔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贵州,与此次展览同时期的遗址有平坝飞虎山遗址,曾出土过在贵州发现的第一片新石器时代彩陶,感兴趣的观众可自行查阅。
据悉,展览展至 12 月 1 日,市民游客可前往贵州省民族博物馆 4 楼展厅免费观展。
来源 黔中书
文 舒锐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