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2-11-06
李凤群:被文学改写了生命的质地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我来自一个江心小岛。" 这很像一部小说的开篇。而李凤群的人生,的确像一部小说,自带传奇色彩。

2022 年最新一期《收获》杂志上,长篇小说《月下》位居头条,作者李凤群这个名字并不为人所熟知。但她实际上已经写作二十余年,出版了十多部长篇小说,斩获了紫金山文学奖、江苏省 " 五个一工程 " 奖、" 中国好书 " 等不少有分量的奖项。

" 你不认识我,很正常。" 李凤群自嘲道," 我一直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

无论是少年生活在乡村、旅居海外时居住在离瓦尔登湖十来分钟车程的小镇,还是如今在南京深居简出的生活,她始终远离热闹," 从寂寞中开出花来的那种滋味,真的很美妙。" 这种美妙,是无与伦比的,因为她的整个人生都被文学彻底改变。

1

李凤群是安徽无为人。在地图上搜索,她生长的小岛像蝌蚪一样,四面环江,到任何地方去都要坐船,所以那时大人们不会允许一个孩子随便出去。

可一个小女孩的文学启蒙就发生在这样封闭的乡村。这全仰仗于岛上一个从上海过去的 " 下放户 ",他放在茅厕中的手纸竟是稀稀落落的小说。

李凤群惊喜地发现了这些宝贝。她看了《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 也有古龙的《天涯明月刀》这类。虽然内容因为纸张零落而没头没尾,但李凤群读得津津有味。她其实自始至终没有完整地看过一部小说,但文学的种子在心中埋下了。看大船驶过、听大江奔流,故乡仿佛一个能量场,成为李凤群往后生命旅程的源泉。

到了十七八岁的年龄,和同龄人一样,李凤群离开了小岛,到城市寻找出路。首站是常州。因为文学,她的 " 出走 " 与众不同。早在十三四岁,她就开始到处投稿了。到了常州,一边在服装厂里上班一边继续着文学创作。一天,她的一篇文章发表在《常州日报》副刊头条。那是 1993 年,李凤群记得很清楚。一位热心读者看到报纸后,要送李凤群去读大学。这件事最终在各方努力下竟真的被促成了,李凤群意外地在常州教育学院读了两年大专," 那是我人生的一次质变。"

再后来的故事走向是,李凤群离开服装厂,在外闯荡了几年,全家迁居南京,落脚于此。

李凤群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从何处而来。这从她第一部长篇小说的题材就能看得出来,书名叫《非城市爱情》,但其实写的是农民进城的辛酸历程。

传奇故事仍在她的身上延续。与一般作家的写作之路从中短篇开始不同,李凤群的处女作就是一部长篇。" 我是被逼到这条路上来的。"2000 年,刚生完孩子不久的李凤群卧病在床。写作是她为了对抗疾病而做出的选择,因为她做不了别的。体内迸发了巨大的力量,支撑着她写完了一部长篇。为了防止圆珠笔油碰到床上,她用铅笔写作,最后请打字员帮忙把 20 万字打出来。

如今回眸,她将开始写小说的 2000 年和幸运的 1993 年一样,看成是人生另一个转折点。" 我们喜欢把疾病说成是某种不幸,的确是,我卧床 10 年,非常消沉,沉湎于深深的自怜,但学会安静地活着,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安静地活着,使先天文学素养不够的我下沉得更深、跑得更远、写得更好。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一个事件可以单独被定义。在这充满歧义的人间,必须学会乐观地思考。"

2

《大江》《大风》《大野》《大望》…… 这些年来,李凤群以一系列回望历史的 " 大 " 作品在文坛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她擅长围绕着作为乡土世界的江心洲展开故事,写家族小说,写几代人的精神苦旅,也写城市生活,写人世间的罪与罚 ……

2010 年《大江》率先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这个大部头的三部曲也是她在病榻上完成的,成了她的代表作。此后,她不仅入选了 2017 年文学苏军新方阵,还数次成为江苏省和南京市的签约作家、紫金山文学奖获得者、江苏 " 五一个工程 " 奖获得者,在江苏这块文学沃土上迅速成长。她也因此有了到鲁迅文学院高研班深造的机会。

此次的最新力作《月下》,看似与那些 " 大 " 作品很是不同。这是她第一部情感小说。小说在《收获》首发后,各路评论纷至沓来。其实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但几乎所有的评论家都用到了一个词——惊心动魄。

惊心动魄始于小说的第一句话:" 余文真多么渴望被看见。" 由于卑微的小城姑娘余文真从来都没有被看见,所以她才特别迫切地想要在某一天被看见。正是由于她急于摆脱如此不堪的生存状态,她才会被一个男人、一段感情所俘虏。

但李凤群并不认同这是 " 转型 " 之作的说法。因为《月下》的内里和她那些 " 大 " 作品保持着高度一致——向下向深处,继续对精神世界探寻。

在她的笔下,之前有 " 革美 "(《大江》)和 " 良霞 "(《良霞》),后来有 " 今宝 "" 在桃 "(《大野》)和 " 朱利安 "(《天鹅》),李凤群就像是她们的领头羊。她们在各自的边缘地带摇摇晃晃地行走。现在,余文真加入了。这些女性随着作者的远行而跋涉,没有一个是相同的,她们各负其责。

李凤群赋予余文真的任务,是作为一个告别式的人物出场,她要跟她的小城告别,脱离月城,脱离生活,然后奔向远方,试图寻找一条可以继续前行的路。余文真飞蛾扑火,最终侥幸生还。

李凤群不想控诉任何人,对男主角的人设也是慈悲的表现。她想写的始终还是人的命运,就是因为余文真身上的平凡和普通,所以才让她的生命有了被记录和被记住的价值,给别人提供一个思考的空间," 如同包法利夫人付出了虚荣的代价,安娜 · 卡列尼娜付出了女性对爱情渴望的代价,而余文真付出的是在这个时代想跳跃自己的代价。"

" 我有一位朋友,曾经不经意地说了一句话,他说人一生其实都在创作一个题材。我当时肯定不接受这个说法,但是到《月下》完成之后,我明白了,应该就是。写人的‘过错’与‘承担’,是我所有作品的基本主题。"

3

李凤群写一部作品的周期很长,基本需要两三年时间,而且每写完一部长篇几乎都会大病一场。写《月下》也是这样。于 2020 年动笔,于 2022 年端午节完成。

在创作谈里,她这样描述创作的过程:" 我和我的主人公们相处艰难,每一次,我把他们从记忆深处带到白纸上,让他们掏心窝子,我自己就得先掏心窝子,只有我们真正相知,亲密无间,我才能不怯场,也不背叛。我一旦把他们带出来,就不愿意中途放弃,所以大多数时候我就静静地等着,等着他们愿意现身。"

这样的沉浸式写作是李凤群无比享受的。在这个过程中,她独自面对着自己,心无旁骛地钻在类似卡夫卡笔下的 " 地洞 " 中,不愿意被旁人打搅,享受着孤独的美感和愉悦。她想得很明白,只有自己内心足够谦卑,足够不把自己当回事,才能真的走到一个开阔的地方去,如果太拿自己当回事了,最后什么都没有。她甚至发出了 " 我很庆幸没有人来追捧我 " 的慨叹,而这句话她说得一点也不矫情。

这种心境大概跟她来自那个江心小岛有关,也与她长达 7 年的海外旅居生活有关。为了 " 陪读 ",她居住在美国波士顿边上一个人口密度很低的小镇。那里一年中有半年是冬天,屋后是湖泊和湿地,离梭罗生活过的瓦尔登湖很近,环境也很相像,李凤群一去就喜欢上了那里,沉迷于静止的生活。只要不外出,她可以一整天不说一句话。她读书、写作,多年的离群索居,给她带来了更多向内的机会。陌生感和疏离感的滋养,让小说获得了全新的视角,《大风》《长夜》《天鹅》等作品相继出炉。

从乡村到城市,从城市到海外,在旁人看来,李凤群的人生无比丰厚,但她说,从反向来看,人生也是非常苍白的,毕竟二十几岁的时候就失去了打量这个世界的机会,幸好遇见写作,在写作过程中找到了生命的节奏,写作改变了她生命的质地。

" 你现在看到的我的状态,就是一部作品完成后最好或者最坏的状态。最好就是谢天谢地我完成了,最坏就是我已经没有什么了。这种状态既是疲倦的又是准备重新开始的,隐隐约约捕捉到下一个,带着某种不可言说的期待。"

近来,李凤群渐渐感觉到《月下》的热度时,她决定让自己冷下来," 对,我要跟它告别了。需要忘却,去向下一段旅程。"

■对话

渴望和女性们

一次次重新奔跑

读品:你的多部作品关注女性成长,你笔下的很多女性形象都很抓人,你动态地关注着当下女性的生存处境,是怎样的初心?

李凤群:埃莱娜 · 费兰特在一个访谈里说过:" 所有女性都不容易,她们的每一天都在巨大的艰辛中结束。" 这句话用在我的主人公们身上尤为贴切。《良霞》的主人公良霞经历了病痛,《大野》中的在桃出生即遭抛弃,今宝在父亲死时没有掉泪,成了她的原罪,试想一下,如果是她的兄弟们呢,甚至都没有人留意到这一点。费兰特的意思是说,不管什么家境出生的女孩,不管智慧与否,一路走来,其实还是受制于男性世界的生存法则,并没有获得真正选择的权利。她们无论是单身还是叛逆,那套标准还是根据男性的需求定制。因此,我塑造革美、良霞、在桃、孟梅、朱利安、余文真,我渴望像罗拉一样,让这些小伙伴们和我一起,一次次重新奔跑,脱离被规定的管道,脱离他们的趣味,争取到真正的选择权,争取到更多的可能性,争取自己的空间。那里有迷人的自我、自愿、自省与自处。

读品:乡村写作、城市写作、海外写作,这三种不同视域的写作也代表着你不同的人生阶段,它们在你身上形成了怎样一种合力?

李凤群:这是一条脉络。它代表我的来处、代表我的所在,也代表着我的可能性。我知道有许多作家有农村生活经验,也有许多作家有城市生活经验,但同时拥有农村、城市生活经验之后,又有 7 年的海外生活经验,这个就不多见了。这些宝贵的生活经验,应该好好珍藏和利用。因为艺术缘于生活,生活生发艺术。两者应该互为成全。

读品:作为一个严肃而有责任感的小说家,你怎么看待小说的意义?

李凤群:严肃和有责任感,真是不敢当。我觉得小说的意义就是人生的意义。

读品:你未来的创作又会指向何处?

李凤群:新鲜的生活在继续,考验也在继续。未来的创作,如果是指创作主题的话,我想还是命运;如果是创作体裁的话,我想是长篇小说;如果是创作风格的话,我想,它会一直在变。因为如果让我回到 10 年前,说说今天,我断然想不出会是今天的样子,谁也想不到我会是今天的样子。我的老朋友们感叹过,他们以为我会是另外的样子,但这才是生活和写作最迷人的地方,不是吗?

李凤群

安徽无为人,安徽省作协副主席。已在《人民文学》《收获》《花城》《北京文学》发表《大野》《大风》《大江》《大望》《颤抖》等十多部长篇小说。曾获第三届、第四届紫金山文学奖,江苏省 " 五个一工程 " 奖,安徽省首届鲁彦周文学奖长篇小说奖,《北京文学》2013-2014 双年奖,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提名,2018 年度人民文学奖长篇小说奖,南方文学盛典 2020 年度小说家提名奖,2021 年度 " 中国好书 " 奖,《北京文学》2021 年度优秀作品奖等奖项。

现代快报 + 记者 王凡 / 文 牛华新 / 摄

(编辑 高霞)

相关标签

文学 常州 南京 上海 大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