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天气凉了,大棚里的菊花销售情况如何?" 秋日下午,在马湖乡创业社区的种植大棚里,社区第一书记余洋正在关切的问询着种植大户。 自履职以来,余洋牢记 " 抓党建、促振兴 " 的责任使命,带领社区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以打造劳动教育基地为抓手指导社区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赋能,为百姓增收、集体收益助力。
走访调研明晰发展思路
2021 年 6 月 , 在合肥市教育局工作的余洋作为全省第八批选派干部来到马湖乡创业社区担任第一书记 ,离开熟悉的工作岗位到完全陌生的村庄开展工作,余洋一时间不知如何着手。" 毕竟之前没有从事过农村工作,心里很忐忑,"
为了解村情村况,摸民情知民意,余洋刚到村里便买来一辆电动车开展调查摸底工作, 近一点靠脚 远一点靠电动车。经过一个月的深入走访调研,终于将村情民意摸清吃透。同时,余洋还采取盯紧靠上的 " 土办法 ",按照 " 五必访五必问 " 的要求,到老党员、致富能手、脱贫户家中走访座谈,征询他们对社区发展的建设意见、发展思路。
经过走访,余洋了解到,创业社区共 15 个自然村 32 个村民组, 脱贫攻坚以来创业社区整体改观很大,但存在农村空心化、常住人口老龄化、农业基础薄弱化、农民收入低增长化、公共事业短板化、产业发展空白化等发展难题。
创新发展乡村文化旅游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作为社区的掌舵人,余洋深知只有老百姓富了,村集体有了收入," 火车头 " 的作用才能体现出来,进而带动乡村文化、 组织、 人才等方面的振兴。
为破解村集体经济收入薄弱难题,余洋立足社区实际,多方位开展调研,创新发展渠道积极开展乡村文化旅游,先后多次联系市中小学校开展研学旅行,邀请安徽贝格旅行社、马郢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来社区开展劳动教育基地调研工作,并结合教育的资源和优势 着手打造集 " 研学+旅游 " 一体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 " 目前已与马郢乡村旅游合作社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并上报下一年的产业资金 。等到基地建成启用后,能实现村集体经济长期稳定增收, 带动老百姓就业 。 " 余洋告诉记者。
此外,余洋还积极争取驻村工作队各选派单位采购农产品,联系学校食堂采购大米等方式,多渠道多形式促进集体经济、农户、企业同步增收;同时邀请安徽省农科院专家就生产技术进行现场指导,并建立长期技术帮扶协议,助力社区花卉产业发展;与合肥一家农业科技公司对接,致力于发展现代农业 。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余洋的努力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2021 年创业社区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 85 万元,比上年大幅增长百分之三十七,而 2022 年创业社区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突破 100 万元。
牢记使命为民排忧解难
和群众在一起,是余洋的另一项必修课。余洋始终牢记作为第一书记的使命和责任,一心为民,坚持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他通过走访、调查等形式了解脱贫户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及需求,并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
75 岁 的陈文义老人家住来龙新村,因为缺劳力、技术,2014 年成为建档立卡 贫困户,在实施精准帮扶后,2016 年成功 脱贫。脱贫后,老人来到邻县的一家公司做保安,后赋闲在家。
在多次上门了解到老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及需求后, 余洋便为其开发出 秸秆禁烧巡查员的公益性岗位 ,每天陈文义老人都兴冲冲的在辖区内开展秸秆禁烧巡查 , " 每天 80 块钱,一点都不累,还打发了时间,第一书记真是咱老百姓的贴心人啊。"
疏于陪伴最对不起孩子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余洋家住合肥, 爱人在学校当老师 ,家里两个年幼的孩子平时由有病在身的老母亲接送," 尤其是刚上中班的女儿,一个礼拜最多见一次,因此,每天早上起来孩子说的第一句话就是问爸爸什么时候回来 , 感觉很对不起孩子,唯一欣慰的就是家人都无条件支持我的工作。" 余洋说道。
作为创业社区的第一书记,余洋平时工作在村里 吃住在乡里, 为了方便走访,余洋还买来一辆电动车开展日常工作, " 近一点靠脚,远一点靠电动车。"
"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干,未来我仍将继续保持朝乾夕惕的奋斗感,认真梳理帮扶工作、落实举措,把群众需求的清单转为行动清单,勇于挑重担、乐于解难题,按照优先发展三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为重点),带动一产调结构、增效益,带动二产(农产品初加工及深加工)丰业态、延产链,以此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共生发展,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助力社区优化公共服务、补齐发展及民生等短板,提升百姓幸福感,助力乡村振兴。" 谈及创业社区的未来,余洋信心满满。
韩莉 合肥晚报 ZAKER 合肥记者 陈强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