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有这样一群 " 超级妈妈 ":她们在各自的本职工作中全力奋斗,也悉心学习并掌握着医护般娴熟的照护能力;她们对孩子有潺潺如水的爱与温柔,也在重大抉择时有着超乎常人的果敢决然;她们是维系家庭负重前行的砥柱,更是照亮孩子们多舛人生的星光。因为孩子罹患一种名为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罕见病,她们无奈过、茫然过,却又相互鼓舞,义无反顾。
罕见病患者们自身的命运亟待关注,而这些默默承担、负重前行的 " 超级妈妈 " 们也同样值得被看见。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 " 进博会 ")上,罗氏制药中国携手生态圈伙伴,共同启动了 " 撑启未来—— SMA 超级妈妈全维支撑计划 "。项目聚焦 SMA 群体的未尽之需,以 " 超级妈妈 " 为圆心,辐射患者、家庭和整个社会,希望凝聚各界力量,打造集 " 筛、诊、治、保 " 一体化、全方位的 SMA 支持体系,助力更多 SMA 患者及其家庭回归正常生活。
" 妈妈的潜能,有边界吗?" 一部由 SMA 患儿母亲视角出发的微纪录片由此发问。" 我们或许都曾痛苦于上苍的不公,也曾为孩子的不幸而崩溃。但相同的是,我们都最终选择坚决地陪孩子们走下去。所谓‘超级妈妈’,就是为了孩子而成为更强大的自己,拼尽全力、从不放弃。" 作为记录片 " 主角 " 之一的汤圆妈妈亲临现场。她谈道," 希望有更多人可以关注到 SMA 这个疾病,关注到所有 SMA 群体,因为有你们的支持,才能撑启更多家庭的未来。"
事实上,汤圆妈妈的故事还映射着千万拥有相似命运的家庭。作为一种可致残、致死的罕见神经疾病,SMA 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 1/1 万,每年国内新增约 1000 例,是导致婴儿死亡的最常见遗传疾病之一。随着病情的进展,肌无力可进一步导致骨骼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其他系统异常。如不进行有效治疗,80% 的 SMA 重症患儿会在一岁内因呼吸衰竭而失去宝贵生命,鲜有患儿存活超过两岁。此外,相较于儿童患者,有相当比例的 SMA 患者在青少年或成年期发病,但由于起病隐匿,症状易与其他神经肌肉疾病混淆,患者在确诊时往往已经历漫长病程,且多伴有复杂的脊柱畸形。
" 近年来,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创新药物可及性的提升,罕见病也进入了新时代,有了革命性的进步。此前,SMA 患者和家庭面临无药可医的困境,但随着 SMA 诊疗事业的发展,像利司扑兰这样的口服创新药物得以加速进入中国,SMA 患者已经从多年前的无药可医到现在有了多样化的治疗方案选择。"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分会罕见病学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王艺教授谈到," 有了药物之后,患者和家庭还需要更多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不断提升治疗依从性和居家管理的水平。期待这个项目能为 SMA 患者家庭带来更系统、全面的支持,帮助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随着罕见病创新治疗药物选择的增多,罕见病诊疗协作机制的稳步发展,筛、诊、治、保等多个环节正慢慢被贯通。然而,SMA 家庭仍存在诸多现实难题,着眼于未尽之需,更多的努力正在被付诸。此次项目的初心,就是希望能覆盖 SMA 疾病共同体,让每个囿于困境的个体都能得到切实的帮助和关爱。
" 我们深知 SMA 父母——患儿背后‘超级英雄’们的艰辛与不易,身心负累的他们也亟需各界的支撑与守护。" 美儿 SMA 关爱中心执行总监邢焕萍谈到," 美儿 SMA 关爱中心将与项目同行,通过开展患者关爱、大众早筛、疾病科普、社会倡导等行动,以本次活动作为起点,让全社会更加关注 SMA 社区,也期待更多同仁加入‘超级妈妈全维支持计划’,帮助更多的 SMA 家庭。"
" 利司扑兰从 2020 年首次亮相进博,到去年加速获批上市。" 罗氏制药中国客户交互业务模式特药领域负责人陈少峰谈到," 未来,我们还将进一步集合自身优势资源,与多方紧密协作,聚焦未尽之需,探索成功经验,助益更多患者与家庭‘脚下有路,心中有光’。"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