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发展重要论述和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政策惠才、产业引才、平台容才、服务暖才,突出行政、市场、法治、文化 " 四轮驱动 ",全市人才总量持续扩大,人才结构更加优化,高端人才不断涌现,人才智力势能源源不断转化为创新发展动能,为长春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顶层设计 人才与发展同部署
我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坚持人才与发展同步谋划、同步部署,激发长春人才工作的内生动力。
高标准规划建设 " 长春人才创新港 ",全力构建 " 一轴两翼多园 " 空间布局和 " 一专一总一特 " 政策体系,打造 " 科、教、创、产、服 " 协同创新集聚区 …… 项目化推进重点人才工作专项,高品质建设战略人才集聚高地、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高地、产才融合创新高地、人才对外开放高地、宜居宜业人才生态高地 " 五大创新高地 "。
2022 年出台的《长春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成为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后全国首部人才立法,从体制内外、各行各业人才的引、育、留、用、服务与保障等方面,以法治的方式对用人主体进行规范,不断调整人才结构,满足产业发展布局和经济发展需要。
突出重点产业、重点项目聚才作用,依托汽车制造、农产品加工、轨道客车、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及医药健康、光电信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大数据等重点产业打造人才高地 15 个,集聚产业人才 36 万人;依托全市 1300 多个亿元以上项目打造产业人才高地,聚集各类高端产业人才 6500 余人。
载体创新 发挥人才集聚优势
为发挥大科学家的高端引领作用,打造院士创新创业引领区;为引进各路领军人才,实施长春英才支持计划;为初出茅庐的青年才俊建设长春青年人才城 ……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需要多样化创新平台的支撑。我市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积极打造聚才平台,以载体创新让长春成为涵养各类人才的 " 蓄水池 ",切实提高区域人才承载力。
长春新区连续实施 " 长白慧谷 " 英才计划,累计引进领军人才 138 人,集聚培育创新创业人才近 5 万人。在全市打造 249 个 " 双创 " 基地,集聚各类经营管理和技术研发人才 20.2 万人。
打造院士创新创业引领区,用好用足院士等大科学家创新创业资源优势,专门出台支持院士创新创业若干政策及实施细则,给予院士 1000 万元创业资金支持,单体项目支持额度最高 5000 万元。
实施百万大学生来(留)长工程,建立 4 大方面、9 项行动、20 条举措支撑的 "4920" 工作体系,打好政策牌、产业牌、载体牌、服务牌。
打造创新创业策源地,聚焦提升科技成果在长转化率,成立大校大院大所创新成果服务专班,深入大校大院大所 20 余次,服务创新团队、服务创新带头人、服务创新工作,盯住科技成果研发进程,确保在长转化、在长产业化。
机制创新 激发人才创造活力
一个好的机制,可以激活一池春水。我市围绕人才引、育、留、用加强工作机制创新,以点带面、定向突破、精准发力,不断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
实行柔性引才机制,坚持 "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在核心区建立企业 " 候鸟型 " 人才工作站,评选 37 个高层次柔性人才项目,柔性引进各类专业人才 218 人。组建 " 长春市驻北京人才工作站 ",强化与在京大校大院大所大企人才互动联系,借用北京人才智力资源,服务长春振兴发展。
完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设立 " 人才编制池 ",引导人才智力向发展前沿流动、向基层一线流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
实施基层差异化改革试点。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优势,围绕人才管理、培养支持、创新创业、优先发展等方面确定 14 项重点改革试点任务,集中解决一批制约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关键问题,目前,已经形成 32 项制度措施。汽开区实施 " 六个回归 ",经开区打造 " 院士长春创业园 ",净月高新区建设 " 长春净月人才谷 ",朝阳区建立 " 丹凤朝阳 " 工作体系,二道区擦亮 " 东城梧桐 " 品牌,公主岭市实施农高人才战略引进工程 …… 各地全力探索模式创新,推动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实行 " 揭榜挂帅 " 机制,针对全市重点产业,联合省科技厅,投入 4.1 亿元,确定 29 个张榜课题,着力破解汽车整车控制、新能源、智能网联、动力总成和底盘控制等产业难题。全市人才开发投入资金达每年 10 亿元,确保省市人才政策叠加发力、释放红利。
服务创新 打造拴心留人环境
今年 7 月 22 日,长春市人才服务局正式揭牌,服务人才有了专门的职能部门,这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的具体举措,也是我市坚定不移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的一次顶层设计,体现了市委、市政府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精神和责任担当。
自 2022 年起,将每年的 9 月 27 日设立为 " 长春人才节(企业家节)"。设立以人才命名的节日,在我市是第一次,彰显了我市对人才渴求的诚心和做优做实人才强市战略的决心。
立足需求精准服务,我市不断提升服务保障能级,组织开展领军科学家、卓越企业家、突出贡献专家等评选表彰和系列服务人才行动,设置长春人才尊享卡,不断提升人才荣誉感、归属感,在全社会营造 " 尊才崇智、举贤尚功 " 浓厚氛围。
同时,依托院士专家联合会、长春专家协会以及各级人才服务机构打造 " 三级服务平台 ",建立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绿色通道,协调办理 " 二级医疗保健 " 待遇,300 多名高层次专家人才享受到 " 一对一 "" 管家式 " 贴心服务。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加大人才公寓供给力度,发放安家补助、实行购房补贴,让人才 " 来之能安 ",满足不同层次人才的居住需求。全市现有人才公寓 5000 套,入住 4000 余人,以 9 个主题区块、2 万套 100 万平方米公寓为主要载体的青年人才社区建设启动。
开展大学生留长行动,制定下发促进应届高校毕业生来(留)长创业就业 12 条激励措施,在毕业生落户、开发就业岗位、就业补贴、创业扶持、生活补贴、住房保障等方面进行大力支持。
启动服务人才专项行动,真情服务留人才。全市 17 个县(市)区、开发区 306 名县(局)级领导干部固定联系服务属地 605 名专家人才,目前,常态联系、定期走访,帮助解决问题 200 余个。设置产业人才服务专员,深度融入 "1+6" 主导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开展产业人才引育留用服务工作。
来源:长春日报
编辑:王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