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
从白居易的《忆江南》到柳永的《望海潮 · 东南形胜》,再到无数平凡日子里的讲述,人们无时或忘的,终有那江南月夜晨昏。
烟雨朦胧、深巷杏花、白墙黛瓦、燕子低徊,一卷卷如墨画卷恰似点点繁星缀在这片南国之地,而梅村正是这片繁星中的一颗明珠。
她是千年楼台烟雨中的句吴古都。
她是吴韵精粹亘远传的至德名邦。
风起时,能不忆梅村。
江南何处有?是鱼米之乡,是小桥流水,还是烟花盛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诠释,但对于梅村人来说,或许有一个相同的答案:梅村所在,是为江南。
梅村有着江南碧玉般的潋滟水光。
提到江南,与她同时出现的,总少不了水的身影。纵横的河网密布于梅村的每个角落,犹如蜿蜒的玉带,为这片古韵之地,增添了迷人光辉。
它们比春花更长情也更多情,从泰伯奔吴之时开始流淌,越过昭昭岁月,流进梅村人新时代的幸福梦想之中。
可以说,梅村的肌理是由水组成的。
梅村有着江南诗画般的青砖古镇。
如何去描绘江南的风姿?或许 " 青砖小瓦马头墙 , 回廊挂落花格窗 " 是最好的表述。在梅村,或气势巍峨、或小意精巧的古朴建筑历千年风雨而来,静静地诉说着每一段悠远的岁月。
于古韵中溯游,随意走一走,便是一段奇遇,我们或许能从巍峨的城楼中触摸到历史的回响,或许能从古老戏台里聆听到故事的萦回,或许能从石桥拂柳中体悟到烟雨的飘荡。
梅村有着江南春花般的人间烟火。
如果说江南的一半是诗情画意,另一半应该就是人间烟火了,四时不同,梅村的烟火却始终绽放出春花般的灿烂。
越过熙熙攘攘的人群,细嗅着那些专属于梅村烟雨中的味道,看悠闲漫步的行人、随处奔跑玩耍的孩童,感受浅浅照耀的阳光,生活也变得温柔起来。
在华夏大地,或许很少有地方,如 " 江南 " 这般惹人遐想、令人向往,而支撑起如此美誉的,除了秀丽的风光,更离不开吴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核与雅致风范,而梅村则是这悠久灿烂的吴文化发源地。
三千三百多年前,泰伯南奔建立句吴并定都梅里,带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开伯渎、治水患、兴农桑,把黄河流域先进的文明与当地的荆蛮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了具有水乡特色、兼容并蓄、独放异彩的 " 句吴文化 "。
作为至德名邦,千百年来,泰伯以及其开创的吴文化始终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梅村乃至无锡、江南之地的人民。
迈入泰伯庙,至今能够聆听到时光长河深处的精神流转,阅见鱼米之乡丰饶之时,泰伯精神便涌上心头。
今朝,与时俱进的吴文化逐渐形成了 " 敢为人先、开放包容 " 的精神,在时代的大潮激荡下,引领每一个梅村人追逐着 " 开放、创新、务实、争先 " 的光辉,演奏起吴文化发祥地的时代奋进强音,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作出贡献。
" 玉纤挑落折冰声,散入秋空韵转清 ",无数次时光流转之下,梅村这片古韵之地多了一曲曲悠扬婉转的二胡乐曲,而这悠扬乐曲,也带领着世人通过更加具象化的视角,认识这片吴文化萌芽、成长、绽放之地。
这曲穿透时空的悠悠二胡,宛如一张名片,带领我们从时代的大潮中归来,望见每一个梅村人生活的精微细节、望见古意之上绽放的新枝。
这里,我们既能看见青砖黛瓦、长街小巷的古朴幽深,又能看见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摩登繁华。当古老与摩登相遇,便碰撞出了梅村这片新时代的江南人居福地。
也正是这片人居福地的滋养,迎来了一批如陆林生、万其兴、强金波等二胡制作大师,他们根植于梅村的沃土,将新时代江南的辛福生活融入到丝弦之中,以明月生辉般的乐曲为载体,向世界展示新江南、新梅村。
作为 " 中国二胡之乡 ",这片土地上婉转曲回的二胡之声,让梅村这幅记载着江南秀丽风光的画卷,展露出了更动人繁荣的今朝,也让梅村这块承载着吴文化的热土,迎来了新的更光辉灿烂的明天。
什么是江南?丹青描绘不尽,诗歌亦咏唱不完。
但对于梅村人来说,江南就是梅村的明丽风光,就是梅村的悠长历史,就是与梅村交融的浪漫婉转情思。
无问四海,风起之时,常忆梅村。
来源:梅里聚焦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