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2022-11-16
从传统纹样里走出来的银饰品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11 月 11 日," 秀美花溪 · 冬霁悦游之匠心传承——品读银饰纹样 " 系列活动在花溪区青岩古镇百无一用书店拉开帷幕。活动围绕花溪区高坡乡苗族银饰文化,就苗族银饰的传承发展、产品研发与生活美学的关系等话题,邀请非遗传承人、读书人、音乐人、美学学者、服装设计师等资深人士展开跨界对谈。并举行手工体验活动、服饰银饰搭配展,以活化非遗银饰技艺,让非遗融入日常生活。

系列活动由花溪区文旅委、区文体广电旅游局、区文管所(区非遗中心)联合举办,将陆续开展三场对谈讲座、两次手工体验活动。

活动当天举行了主题为 " 从传统纹样里走出来的银饰品 " 的讲座。手作人、花溪高坡苗族银饰非遗传承人卢贵化回望从艺心路历程,勾勒苗银演进风格,彰显匠人匠心精神。

" 打铁靠泥巴,银匠靠硼砂 "

贵州不产银,但贵州是银饰加工、制作最大的省份之一,这和苗族的银饰情结关系重大。苗族有谚语说:" 无银无花不成姑娘,有衣无银不成盛装。" 在宏伟的创世史诗《苗族古歌》中,记载了苗族先民运金运银、打柱撑天、铸日造月的传说,大抵是迄今见到的苗族最早涉及金、银的口碑资料。苗族同胞以银为美、以银为贵、以银为灵的现象,使得银饰成为一个民族审美的、身份的和信仰的 " 图腾 ";千年相传的传统银饰图案,也蕴含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

花溪高坡苗族银饰制作工艺,是苗族银饰谱系中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分布在花溪区高坡乡、黔陶乡范围内,向外扩展到花溪区周边地区,且涵盖了铸炼、锤打、焊接、编结、洗涤等一整套工艺流程,共计 30 多道工序,全程手工锻造。制作工艺出现于明代,流行于清代,至上世纪 80 年代达到一个高潮,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朴素实用到逐渐华美的过程。但传统工艺手工锻造银饰的方式,耗时费力,需要相当的学艺时间方能熟练掌握其制银技巧,以至技艺传承人数日渐稀少,且存在严峻的断代风险。

2005 年,卢贵化开始接触银饰,并和妻子胡丽亚在青岩古镇成立了 " 祥纹空间 ",经营贵州特色工艺品,包括从苗寨收集的苗家手工银饰品。他慢慢发现,原汁原味的苗族银饰过于传统,款式也较为单一。于是,夫妻二人自己设计图纸,请最好的苗银师傅制作成型。

经由从纸上到最终成型的曲折反复,卢贵化逐渐理解了银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能与魅力。他喜欢待在工坊里,每天和师傅相处 10 来个小时,天天看师傅熔银子、锻打、造型、銴刻、拉丝、编丝、焊接、打磨、清洗抛光 …… 相处久了,他不但了解了银饰工艺流程,了解苗族不同支系之间的风俗和生活习惯,也听了很多苗族的传说、神话故事,以及现代故事;看久了,就自己动手学着做。

卢贵化说,和银饰多年的密切相处,为他以后的创意和动手制作起到很大的作用。他特别提及了一句让他受用至今的行业谚语:" 打铁靠泥巴,银匠靠硼砂。" 对此,他说:" 旧时铁匠用泥巴淬火,刀快不快取决于淬火,淬火是旧时铁匠的一项重要技术;硼砂是融合剂,它能加快金属的快速熔化,细小的缝隙也能流淌均匀、焊缝饱满,同时还可以去除银子里的杂质。硼砂的用法、用量,以及火候、时间的把握,可以看出银匠的技术熟练程度。"

" 求变 " 激活出 " 新审美 "

学习苗族银饰传统制作工艺多年,卢贵化熟练掌握了熔银、焊接、刻花、镶嵌等苗族银饰制作传统技艺,与此同时,他有很强的 " 求变 " 意识。" 传统银饰品做的人很多,市面上卖得也比较多,只有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才有生存空间。" 卢贵化说。

创新最初体现在 " 新纹样 " 上。传统苗族银饰的纹样很具象,主要是龙凤、花鸟鱼虫、梅兰竹菊。这些纹样背后都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但也有纹样传统、款式单一的弊端。他尝试着将苗绣中的一些局部图案做成银饰品,后来又尝试了 " 近看抽象、远观具象 " 效果的纹样,如 " 鱼多多 " 系列。这些 " 新纹样 " 银饰品,既保留了民族特色,款式又得以推陈出新,问世之后便深受欢迎,供不应求。

紧随其后的,是新材料的探索。传统苗族银饰用材主要是银,在同一款饰品中,不同时使用两种材料。对此,他通过探寻 " 银 " 与石、木及其他金属、合金等不同材料的搭配,拓宽银饰的可能性,让传统苗族银饰的质感更加多元。

新纹样、新材料的应用,必然产生与之相匹配的新工艺。贵州传统银饰工艺主要有两大类,刻花与花丝,两种工艺技法不在同一饰物上同时使用,即刻花就全刻花,花丝就全花丝。通过对刻花、花丝、镶嵌、钉铆等技术进行工艺组合,多技法同时运用,改变了单工制作方式,从而赋予银饰品更多的延展性。

基于新材料、新工艺,卢贵化、胡丽亚夫妇创新推出了 " 银锈石 "" 鎏金岁月 " 等系列产品。" 银绣石 " 系列利用编丝工艺和镶嵌技术,把编好丝的造型镶嵌在各种玉石、宝石和天然石材上,制作出手镯、吊坠、项链、耳环等银绣石系列产品,这一系列获得了国内和省内的诸多大奖;再接再厉推出的 " 鎏金岁月 " 系列,将银和其他金属(主要是黄铜、紫铜)结合,利用金属颜色的反差搭配在同一件首饰上,效果很是突出。

卢贵化说," 鎏金岁月 " 在工艺上主要工夫花在切、錾、锉、磨和焊接上,最大的难点是焊接,因为铜和银一结合,熔点就变得很低,焊接温度过高就特别容易熔化,温度过低焊缝衔接不饱满有缝隙,影响美观,也不牢固,要求技巧掌握得恰到好处。" 我失败的次数很多,慢慢地才掌握了焊接要领,随着经验积累多了,成功率越来越高。"

这些创新银饰系列,兼具 " 传统图纹 " 和 " 现代款型 ",激活传统呈现出了新审美。其工艺不仅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保护,创作者也藉此获得了一系列荣誉,多次到省外交流学习。

" 有书(输)有银(赢)"

卢贵化、胡丽亚夫妇最早成立的 " 祥纹空间 ",集合了贵州特色工艺品;随后专营银饰,每件作品一摆上柜台就卖完;后来空间扩大,有楼上楼下、前院后院,前院请苗族绣娘刺绣,后院是银饰工坊,每日敲敲打打,银饰得以和刺绣融合。

2015 年 11 月 11 日,夫妻二人开了 " 百无一用 " 书店。书店由当地老建筑修缮而来,曾经是电影《寻抢》的拍摄地,充满了文艺的底色。在书品的选择上,偏向美学、工艺、手作类书籍。

" 在其他书店没有原创文创产品时,银饰品为书店提供了现成的、原创的文创品;同时,我们融入图书的元素,新创造了‘文字书签’等银饰文创品。" 虽然书店经营维艰,亏损是常态,但书店与银饰的结合,在二人看来是完美的结合,卢贵化笑称是 " 有书(输)有银(赢)"。

成立七年后,百无一用书店入选 2022 年贵州最美书店。

百无一用书店是目前贵州 5A 级景区唯一一家文化旅游书店,近年来致力于成为古镇居民和游客的读书乐园和游客了解贵州地域文化的窗口。为此组织了多场主题讲座、阅读分享、文创交流会等专题活动," 我们的想法是,在书店这一文化空间,把被手机拉进去的时间拉回来。" 胡丽亚说。

来源 黔中书

文 郑文丰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贵州 讲座 古镇 美的 旅游局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