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张聪 孙雅雯 记者 高达)11 月 16 日,苏州工业园区碳普惠体系正式启动,这是全国首个实现自愿减排交易的市场化碳普惠体系,为工业园区内的企业提供家门口的碳减排量认证和交易服务,推动绿色低碳生产方式转型。
为落实 " 双碳 " 目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去年 7 月正式上线启动,由于全国碳市场是一个强制性市场,无法对重点排放单位以外的组织和个人的减排行为进行管理。此外,国家层面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CCER 市场)主要针对大型减排项目,且 2017 年也暂停了一级市场的减排量签发。因此,国内大量的中小型减排项目与个人减排行为产生的减排量无法认证为碳资产。
据国网苏州市工业园区供电公司副总经理朱肖晶介绍,目前苏州分布式光伏单体项目有 7915 个,合计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达 2300 兆瓦,年发电量约 19 亿千瓦时。" 一方面,大量的分布式光伏等碳减排量难以核证,无法形成有效碳资产参与碳交易,另一方面,又有许多企业急需采购碳减排量来实现企业碳中和,碳减排量供需之间存在市场空白,需要更加灵活、多元的地方性碳市场的建立。" 朱肖晶说。
碳普惠作为我国多层次碳市场体系的重要补充,是一种面向企业实施的中小型减排项目和市民节能减碳行为的激励机制,对于推动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多地在积极开展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2021 年 5 月,长三角三省一市领导人签署《长三角区域碳普惠机制联动建设工作备忘录》;2022 年 4 月,江苏省发布《" 十四五 " 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提出推动建设覆盖全省的碳普惠体系。
在此背景下,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联合国网苏州供电公司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探索创新,以分布式光伏为切入点,围绕碳减排量的认证、交易与使用,打造园区碳普惠体系,建立起一套区域级的市场化自愿减排交易体系,为碳减排量供需双方架起桥梁。
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专门研究编制并发布了碳普惠体系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 2 个核心文件,明确碳普惠管理体系、碳普惠减排项目和市场交易体系等核心内容,并由国网苏州市工业园区供电公司牵头组建碳普惠(苏州工业园区)运营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开展方法学管理、减排项目管理和减排量管理等日常运营工作。
" 相比于全国碳交易市场,碳普惠最大的优势在于减排量认定和交易的门槛低、成本低,我们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友好的服务平台,让所有有意企业都能够自愿参与碳交易,通过‘零售’模式基本实现碳交易‘零门槛’。" 朱肖晶介绍,为了推动市场的形成,该体系配套开发上线了 " 苏州碳普惠智能服务平台 "(简称 " 碳普惠平台 "),并将碳普惠平台和苏州市能源大数据中心数据实现贯通,依托电网企业电力大数据优势,将分布式光伏企业的 " 发电量 " 快速核证为有效的 " 碳减排量 ",为企业提供在线减排量核证服务,降低企业碳减排量核证成本。同时,碳普惠平台整合了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以及多家权威第三方核查机构,为园区碳普惠体系的市场参与主体提供一站式全数字化的减排量核查、交易辅助和碳中和评定服务,缩短企业碳交易、碳中和认证的时间周期。
苏州中鑫新能源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分布式能源站、充电桩和储能设施的企业,近年来在苏州投资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达 50 兆瓦,预计明年还将有约 100 兆瓦的增长。该企业通过碳普惠平台完成碳减排量核证超过 10000 吨,并在碳普惠体系启动上线的首日,就与需方企业达成交易意向 4000 吨。" 有了碳普惠体系,我们光伏项目除了卖电,还能通过自愿减排交易卖碳,实现了电收益和碳收益的叠加,预计每年可以增加 50 至 60 万元的收入,我们更有动力在更多公共建筑领域投资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为‘双碳’目标落地贡献力量。" 苏州中鑫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剑俊说。
截至目前,苏州已有 15 家光伏企业加入碳普惠平台,同时已有博格华纳、赛峰飞机发动机等 20 余家企业明确了碳减排量的购买意向,潜在年碳减排量需求超过 20 万吨。
" 苏州工业园区碳普惠市场的建立,能够挖掘分散碳资产价值,盘活小型碳市场,激发市场主体对分布式光伏等减碳项目的投资热情,对于实现 " 双碳 " 目标,促进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有重要意义。" 苏州工业园区经发委副调研员陈霞表示。
未来,苏州还将推动分布式储能、电动车出行、港口岸电以及标准化个人等减排场景纳入项目体系中,探索发展碳金融产品与服务,并加强与其他城市碳普惠机制互认、平台互联、数据互通,实现长三角或更大范围的碳普惠联建。
图片来源:国网苏州供电
(编辑 谢静姝)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