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ZAKER广州 2022-11-17
广州海事博物馆有奖征集明代接官亭遗址活化展示利用方案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新快报讯一座古亭见证一段历史,一座古亭也承载一份期盼。在广州市黄埔区庙头村的南海神庙西南面有一处明码头及道路遗址,该明码头及道路遗址由埠头、接官亭、平桥和官道组成,长约 80 米,宽约 4 米,出土了明清时期陶器、瓷器及建筑构件、生活用品,包括罐、盆、水注、雕像及石砚等器物。

■明代码头遗址现状。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推动老城市新活力,助力文化出新出彩,进一步探索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新路径,广州海事博物馆策划 " 接官亭遗址活化展示利用设计竞赛 " 活动,邀请公众一起助力文化遗产活老化新工作。

11 月 17 日上午,广州文物博物馆学会会长全洪、广州海事博物馆馆长王芳,在明码头遗址向媒体介绍方案征集相关情况。

■王芳介绍方案征集情况。

据王芳介绍,广州接官亭是在道路的南端与埠头之间的方形亭子,可供官员离船登岸后在此休整。经发掘的亭子基础部分仍在,但顶部无存,亭柱倒塌。接官亭平面近方形,亭间地面为土面,夯打平整,四周用长条形红砂岩石围砌成一个方框以为台基,台基高 20 厘米左右。

据清雍正三年(1724)《南海神祭仪》对该码头及道路的使用进行推测,文中写了载有皇帝圣旨的 " 船至波罗庙,番禺县行一跪三叩头礼,恭请登岸。陪祭官具吉服,鼓乐仪仗送至庙内,行一跪三叩头礼 "。可知,码头似与清时一样为举行登岸仪式之地,各相关官员着官服、鼓乐仪仗一路护送进南海神庙。

她还透露,本次接官亭遗址活化利用工程,将在广泛征集方案后邀请专家进行论证,最快将于明年启动活化利用工程。

■南海庙头涌考古发掘示意图。

全洪则指出,接官亭的建造比较简陋,没有用砖石码筑台基,而代之以条石围拢。在方亭附近发现一件柱础和两根八角柱,以及部分栏杆构件。柱础和八角柱都是玄武岩,即俗称 " 鸭屎石 " 为材料。柱础为八边覆盆式,方形底座。面径 29 厘米、基座边长 37 厘米、座高 18 厘米、通高 35 厘米。有一截八角柱保存较长,上端开凿 4 个长方形榫口,分别在两个侧面上,上下各一。石柱直径 28 厘米、长 1.4 米;榫口长 10 和 15 厘米、宽 5 厘米。亭子的构件均不在原位,但从柱头开榫来看,仍然可以推测亭子有木梁架结构。

■码头发掘现场。

新快报记者查阅参赛须知发现,本次方案征集,要求在原址保护的前提下,通过现代展示技术方法呈现接官亭遗址的建筑及历史;还要契合周边建筑如南海神庙、广州海事博物馆等建筑外貌特征,保持与原址周边风貌一致。活化利用方案不限,可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展示雕塑、文化长廊、展示墙、多媒体互动等,也可包括研学活动、教育项目等。投稿时间从 2022 年 11 月 18 日持续至 2023 年 2 月 5 日。

■接官亭遗址现状。

■全洪介绍明代码头遗址发掘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征集活动设一等奖 1 名,奖金为 26000 元 / 名;二等奖 2 名,奖金 10000 元 / 名;优秀奖 5 名。

具体信息,可关注广州海事博物馆相关发布信息。

采写、摄影:新快报记者 许婉婕 通讯员 苏慧颖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