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2-11-18
@江苏人,“双十一”结束了,这些坑你避开了么?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省消萱 记者 江楠)2022 年 " 双十一 " 结束了,各平台纷纷晒出了成绩单。为了更好了解活动期间的消费问题,11 月 18 日,江苏省消保委发布《" 双十一 " 消费投诉与舆情分析报告》(下称 " 报告 ")。《报告》指出,促销预售问题多、产品质量难保障、平台规则套路深等情况是江苏人投诉最多的方面。

问题:促销预售、质量问题、平台套路是投诉热点

(一)促销预售问题多

近两年 " 双十一 " 的活动时间较长,前期平台及商家的宣传给消费者造成了困扰。一方面,商家的促销广告过多,消费者陷入短信、电话等信息轰炸,个人信息安全难保障。另一方面,部分商品价格波动过大,存在先涨后降、直播间最低价与厂家活动价存误差等情况。此外,商家利用虚构低价商品吸引流量,实际不予成交,侵害了消费者信赖利益。

投诉案例:" 双十一 " 期间,消费者秦先生通过微信公众号参加某景区 "9.9 元抢购门票 " 活动。但他下单后一直无法付款,系统提示付款异常。然而秦先生发现,同一平台上的另一个 49.9 元链接却能够正常付款。消费者认为,商家涉嫌虚假宣传。

舆情案例:消费者王先生反映,他于 2022 年 10 月 7 日网购某款猫粮,当时实付 193 元。" 双 11" 大促第一天(10 月 24 日),他再次需要购买时,却发现需要付款 212.9 元,该产品购买页面写着大促券后 213.9 元,比之前多了近 20 元左右。王先生表示,明明是大促,领了优惠券,价格不降反涨?

(二)产品质量难保障

《报告》指出,一些消费者投诉称,不同批次的商品质量差异大,一些商家的促销承诺难兑现,还有一些商家设置了满赠活动名额的上限,但未提前告知消费者,消费者下单收货后才知晓,进而引发纠纷。

投诉案例:消费者陈先生 11 月 5 日在某平台网购床垫,但收到的床垫尺寸与订购尺寸不符,且材质也并非网页宣传的材质。但商家称,陈先生遇到的不是质量问题,对于他提交的退货申请,商家仅认可运费险,其余费用让陈先生承担。

舆情案例:网络平台集体投诉显示,某进口奶粉的官方账号在直播时宣称,消费者下单购买 13 罐奶粉后,可获赠一款童车。然而,消费者下单后,商家却以缺货为由拒绝发放赠品,后以低价折现方式补偿消费者。但消费者了解到,商家承诺赠送的童车远高于商家给出的补偿。因此消费者认为,商家这种处理方式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三)平台规则套路深

" 双十一 " 期间,各种优惠活动及政策是影响消费者最终付款价格的重要条件。但不少消费者反映,平台的相关规则并不透明。比如,一些平台的优惠虽多,但操作复杂,而且对于商品是否参与优惠活动、商品优惠条件等各不相同。此外,定金规则繁复、保价规则不清晰的问题,也容易引发赔付纠纷。

投诉案例:消费者陈女士反映,她于 11 月初网购一款扫地机器人,优惠后价格 3299,商家承诺保价 15 天。但收货后第二天,陈女士发现,该产品相同购买链接价格 2999,随即向平台申请保价,却被告知某特定活动不参与保价。

(四)快递物流遭吐槽

近两年,网购平台、物流配送根据大数据,大大缩短了物流时间,但相关投诉依然存在。《报告》显示,部分商家存在虚假发货填空单号的问题。还有商家因库存等原因发空包裹,消费者陷入财物两空风险。此外," 双十一 " 期间快递物流量增大,末端配送存在不及时、不通知消费者等情况,部分商品积压过久易损坏。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预售的商品付尾款后可急速发货,但这导致部分消费者来不及退款就收到货物,进而产生退货邮费纠纷。

投诉案例:10 月 25 日,消费者张先生在某平台店铺下单后发现价格贵了,要求退款,但商家却以 " 已发货 " 而拒绝退款。然而,直到 11 月 2 日,消费者发现物流信息只有单号并未发货。

建议:平台应当完善平台经营机制,将活动规则化繁为简

针对今年 " 双十一 " 期间,预售买得贵、价保藏得深、优惠券难理清、平台客服态度差等问题,江苏省消保委建议,平台在保障消费需求的同时,应当完善平台经营机制,将活动规则化繁为简,实实在在为消费者服务。此外,对于口碑 " 翻车 " 的知名品牌,省消保委建议入局 " 双十一 " 的商家应当从消费需求侧出发,坚守诚信,牢固树立 " 第一责任人 " 意识,完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提升消费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 " 双十一 " 期间,各部门纷纷发布消费警示、消费注意事项等内容引导消费者科学合理消费,彰显了各部门对于消费领域的准确的事前评估,但活动整体消费环境的优化中依然存在着瑕疵。省消保委建议各部门继续做好事前预判,下好 " 先手棋 "。同时,要加强部门间沟通交流,做到对促销活动产品质量、快递服务、价格等方面得全面监管和动态优化;最后,要及时关注消费趋势,增强执法行动的时效性,从源头解决如假冒伪劣、价格欺诈等消费者难题,提醒做好知识科普,规避消费套路。

( 通讯员供图 编辑 李蔚蔚 )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