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在中国,美国人布莱恩 · 林登经历了两次人生中 " 从无到有 " 的重要阶段。
林登在美国芝加哥一个普通家庭出生。1984 年,正处于人生低潮期的他,幸运地获得了北京语言大学留学生的名额。他一路从当时的西德、东德、波兰、乌克兰、前苏联、西伯利亚,经历了十多天的旅行,最终辗转到北京。那是他第一次来到中国,也刚好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期。
在北京语言学院学习期间,林登被北京电影制片厂选中出演了电影《他从大洋彼岸来》;还在次年担任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驻华摄影记者,和华莱士一起采访了时任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当时他负责做新闻录音的管理,邓小平说的一句话让他备受震撼:" 中国必须改革开放,绝不回头。"
相比在美国时的迷茫,来中国后林登头一次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而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浪潮中的新中国,充满活力、包容,这也迫使他想要更深入了解中国。或许旅行是最好的办法。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的旅游业并不发达,但他仍毫不犹豫跳上了一辆去新疆的绿皮火车,开启了中国探索之旅。
历时近 200 个晚上的旅程,充满惊险、刺激,住几毛钱的旅馆,喝海水,靠着烧书取暖,与不同民族的人们打成一片,虽然艰辛的旅途疲惫不堪但也收获颇丰。
不同的民族,原来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这种文化,不光表现在他们的衣着打 扮、语言饮食、房屋建筑,还渗透到日常的一点一滴中。
这段游历,让他彻底爱上了中国地域分明的民族文化,也爱上了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建筑。
也是在中国,他遇到了珍爱一生的姑娘瑾妮。瑾妮是华裔,当时在南京大学研究院留学。他们一见钟情,痴迷于中国传统文化、建筑;他们在一起聊天说最多的,是想在中国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去继承、发扬这种文化。
这是林登在中国的影响下,第一次感受到人生的 " 从无到有 "。
当时的林登还不够自信,不确信自己是否有那个能力,所以还是选择和瑾妮回去美国。之后的 15 年时间,他作为多家美国教育机构的高级顾问,也在亚洲长期参与国际学校与国际教育项目,并攻读斯坦福大学东方历史学博士学位。
即使离开了中国,林登仍然想念并热爱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于是和瑾妮在芝加哥开了一家画廊,作为文化交流中心,主要展览和出售亚洲艺术品。让越来越多外国人通过他们的画廊,了解到除了熊猫之外的中国文化。其间,林登也因为购买艺术品的原因,得以一年数次返回中国。同时,心里那个 " 回去中国 " 的愿望愈发强烈。
因为在游历了全球 200 个国家后,他发现自己最爱的,还是那个让我人生从 " 不可能 " 变成 " 可能 " 的中国。他渴望为中美文化交流做点事情,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爱上独属中国的美丽文化。
2004 年,林登和妻子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卖掉美国的所有房产,带着两个两岁的儿子,从美国回到了让他们魂牵梦绕的 " 第二故乡 "。
他们想要在这里找一处有记忆的老建筑,把家安在这里。通过他们的力量,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两年时间,他们一家四口挤着 50 块的家庭旅馆,探访过福建土楼、广东碉楼、康定藏族的老房子,还去过贵州、安徽 …… 但都不是理想中的模样。直到 2006 年,他们来到了大理喜洲。
背靠苍山,东临洱海的喜洲气候舒适,宛如天堂一般。与丽江古城、大理古城相比,它保持着最淳朴原始的风貌。也难怪老舍曾盛赞喜洲为全中国最体面的小镇,说 " 进到镇里,仿佛是到了英国剑桥 " 一般。
喜洲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白族历史文化,镇子上有上百院白族民居建筑。现在喜洲见到的白族建筑群,大部分是那时富商所建,后来居住所用。白族闻名于世的雕刻艺术,斗拱重叠,檐角飞翘,让白族民居不论是石雕还是木雕都精美绝伦。
愈是古老的建筑,愈承载着厚重记忆。
两年的寻找,林登看过很多人自以为是地将珍贵老建筑,改造成千篇一律的流 行精品酒店或民宿。将破坏定义为改造的趋势不断蔓延,那些老建筑本身的文化也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
他想要在这里打造一个文化交流中心,来保护这种民俗文化,也保护承载着文化的古老建筑。
在一片金色水稻田前,林登夫妇寻到了一处 " 三坊一照壁 " 的白族典型建筑——杨品相宅。原是喜洲商帮富商杨品相先生家宅,2001 年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出门转弯就是大片田野,再走 5 分钟,能买到最正宗的喜洲粑粑,到了夜晚格外宁静。
租下这栋院子后,林登对建筑修旧如旧,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本鲜明的白族传统建筑风格。经过近两年修缮,终于在 2008 年,作为精品酒店正式对外开放。其间,林登专门花了 18 个月的时间,来了解大理、喜洲的独特文化。修缮好的这栋老宅,给它取名 " 喜林苑 ",喜洲的喜,林登的林。
它不仅仅是一个民宿,而是他对中国的情怀和梦想。他希望它作为一个文化交流的入口,让更多人因此爱上喜洲,也爱上白族的建筑和文化。
遇见喜林苑,是他在中国的第二次 " 从无到有 "。以国家级文物建筑改造而成的喜林苑 - 杨品相宅,在当时是全国鲜有的先例,因 此吸引了大批国外艺术家、学者团队前来考察。
对当地文化传播的坚持,依然是林登做文化传播的核心内容。林登希望人们能在有趣生动的活动体验中,深入接触到在地的独特自然风貌和人文环境。
做扎染、做喜洲粑粑、丰收节 …… 许多人被喜洲当地丰富多彩活动吸引而来。在体验活动中,人们不仅了解了当地的文化历史,也爱上了喜洲、白族的特色文化。这样的喜林苑,俨然成为了一个承载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文化的博物馆。同时,还是一个体验中国农村生活的 " 家 "。
在这些欢歌笑语中,不但增强社区的文化自信,当地珍贵的民俗文化,也能得到很好地传承。
因对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做出的努力,喜林苑不但得到了国家中央文物部门与地方文管所的高度肯定,国内外知名媒体也纷纷对喜林苑进行采访报道。林登呢,和村民们的感情也愈发深刻,他们还送给林登了一个 " 洋村长 " 的称呼。林登相信通过喜林苑对在地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愈发丰富的延伸活动,以更活力十足的形式,会让越来越多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独有的美。
在这里,人们里不再强调西方或东方视野,林登要呈现出的是用当代的方式打开传统的姿态。
2020 年,林登把与中国 35 的缘分,写成了 " 一封情书 ",献给每天都在冲击和激励他的中国文化。在《寻乡中国:林登的故事》中,他详述了三十多年来中国如何改变了他的人生,生动地展示着他个人对中国的探索、认知、融入的过程以及其间的情感变化。在与中国结缘的三十年间,林登与家人一起见证了中国的发展。
[ 美 ] 布莱恩 · 林登(Brian Linden)著 辛露 译
林登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外国人 35 年人生经历的故事,他的经历提供了一个进入中国过去 40 年发展的入口,他对中国的理解,更是一个进入中国文化的切面。中国在 20 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的同时,不仅仅是学习西方和向西方打 开,更是将自己的发展机会与全世界的人民放在了一起,体现了强烈的国际主义精神;在近 40 年的发展中,中国老百姓不仅仅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更是将自身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里深厚的智慧,用在了待人接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上。本书通过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展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民生、文 化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和取得的成就。
在中西方互动的关键节点,西方对中国的看法却正日趋僵化。选择性报道和道貌岸然的傲慢塑造了外部世界对中国的看法,而林登的故事代表了另一种声音。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