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2-11-23
“批评的返场”与他们在南京写作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张垚仟)11 月 20 日晚,第八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4 位江苏获奖者登台领奖,其中,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何平是南京首位鲁奖 · 文艺理论评论奖的获得者。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南京市作家协会、《青春》杂志社主办的 " 南京文学与批评的年轮 " 论坛于 11 月 22 日在世界文学客厅举办。南京这座城市带给文学写作者和研究者怎样的滋养与支持?与会批评家、学者及学子畅谈他们眼中的何平与他们在南京的写作和研究。

△论坛现场

△论坛由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沈杏培主持

他们眼中的何平:" 在场 "" 异质性 "" 同时代人 "

刚刚参加完鲁迅文学奖的颁奖典礼,被问及感受,何平笑着回应:确实有些手足无措。他说,在晚会彩排的时候,与另外几位同样长年待在大学的获奖者都是左顾右盼," 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一会儿就拿着粉拍子在我们脸上拍一下,因为脸上有汗就会反光。我们脸上的粉都不知道刷过几层了。" 尽管略有些紧张,但他还是肯定了以直播晚会这种有仪式感的形式来宣传文学:" 我把颁奖理解成一次文学影响力的扩张,通过现代传媒的方式让全社会知道中国文学这些年的成果,让文学共同体的审美传播到文学国民的圈层中去。"

某种程度而言,何平近年来所做的工作也正是在探索文学 " 跨界 " 和 " 出圈 " 的多种方式。获奖的文学评论集《批评的返场》,以田野调查的方式勘探并重绘全景式的中国当代文学地图,发现文学新生力量,关注前沿文学议题,致力于重建学院批评和文学公共生活的对话。他主持《花城》的 " 花城关注 " 栏目,以每期一个话题的形式推介新人;同时,紧密跟踪当下文学新的发展走向,既关注传统期刊,又关注网络文学、基层文学、少数民族文学,主编 " 现场文丛 " 和 " 文学共同体书系 ";他还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金理联合发起 " 双城(上海南京)文学批评工作坊 ",旨在为两地青年批评家构建常态的文学交流平台。

△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何平

在他这些年来身体力行的深入文学现场的实践中,同行们也逐渐用几个关键词勾勒出了他们眼中这位鲁奖获得者的形象:" 在场 "" 异质性 "" 同时代人 "。

《青春》杂志主编李樯坦言,自己虽然也写小说、诗歌等,但不太了解评论,来到《青春》杂志工作后,才开始关注当下的批评文本。兼为写作者和读者,李樯笑称:" 我看得懂的评论就是好评论,我看不懂的就是不好的评论。" 而何平的评论不仅能让他看懂,并且能给他带来享受:" 何平的评论有锐气,总能带来新鲜感,他对文学最前沿的认知,总能让我得到很多启发,起到教育的作用。" 在李樯看来,何平是位一马当先的评论家,总能够给读者带来一种 " 一枝红杏出墙来 " 的欢喜之感。李樯还透露,何平已经成为《青春》杂志的特约主编," 这对《青春》而言是一件特别荣耀的事情。结合何平教授对文学选刊的期待,相信在他的组织下,《青春》这本刊物将焕发出全新的生机。"

△《青春》杂志主编李樯

《扬子江文学评论》执行副主编何同彬在读研究生时就与何平相识,他以自己与何平的多年的友情,绘制出了一个鲜明的批评家形象。他说,何平一踏入文学评论行业就不同于成长于学院内的评论家,始终保持着与文学现场的密切联系。一方面,何平写作了很多在学术评价体系中对晋升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的书评,但这些评论都紧跟当代文学现场中重要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对其他评论家的成长起到了作用;另一方面,这些年,何平与南京的其他作家、诗人、评论家共同组织策划了许多民间的、半官方的或是官方的文学活动,对于促进南京文学活力、营造南京文学氛围大有裨益。何同彬回忆起自己曾经参与何言宏、傅元峰、何平、马铃薯兄弟、黄梵等学者发起 " 中国南京 · 现代汉诗研究计划 ",推出年度 " 好诗榜 " 和 " 庸诗榜 ",他本人也在文学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中得到了成长,体会到文学的乐趣。

何同彬说自己离开高校后,也开始更多地从事文学现场的工作,他也努力地说服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同事和同学要意识到文学现场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当下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研究各有一套理论体系,并且与日新月异的文学现场产生了巨大的裂隙与隔阂,而何平数十年都在追求 " 在场 " 的价值,这是《批评的返场》带给学界最大的启示," 未来的批评路径很有可能受到影响,更多的评论家和学者会回到现场,了解现场。"

△《扬子江文学评论》执行副主编、青春人才计划一期签约评论家何同彬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玮说," 师兄 " 何平的批评实践在很多方面都带给她有益的启发。在她看来,何平在从事文学评论的过程中一直深具同时代人的意识,无论是从批评的对象——莫言、李洱到邱华栋,还是文学批评的空间——从城镇到县城,又或是对具体的文学现象的关注——新媒体、网络文学、摇滚音乐、AI 写作," 他一直活在这个时代、活在当下,与作者一起生存,文本中呈现出情感与生命共同体的体验。《批评的返场》体现了他永远保持异质的理念,对文学现象的敏感以及包容。" 正是基于这种体验,对何平而言,文学批评不仅仅是纸面的书写," 他从不将文学批评视为权利的印章,抑或为理论寻找例证的延伸,更是一种行动性的参与和对话。" 李玮说,在何平的启发下,她和同事们重视网络文学的新经验,创办了网络文学工作坊,举办了首届剧本杀研讨会," 这都是何平老师的《批评的返场》给予我们的精神资源和启示。"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青春计划三期评论家李玮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章斌表示,他一直从事文学史研究,在与何平共事的过程中,他感到自己对文学现场的接触不完整,将来要更深地切入现场。何平的敏锐意识也让他印象深刻:"《批评的返场》读起来很畅快,里面有很多一针见血的观点,非常麻辣。"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青春计划三期评论家李章斌

作为《批评的返场》的责编,管小榕觉得这本书如作者何平一样,充满了血气和锐气," 何老师提出了‘文学不革命时代’这个概念,同时对网络文学从本身的质地、商业模式等角度进行分析,带给我很大的冲击。" 但在文字之外,她也看到了充满温情的何平," 我和一些何平老师关注过的青年作者交往,他们都表示了对何老师的感谢,我也真的很感动何老师对年轻人的关怀。"

△《批评的返场》的责任编辑、译林出版社编辑 管小榕

南京:一座适宜文学生长的城市

说起来,何平是一个真正的江苏批评家。他在南京师范大学从本科读到博士。1992 年离开南师大出去工作,十年后,又回到南师大读书和教书,从事文学评论工作。何平坦言,与同时代的文学评论家相比,他真正从事文学评论的生涯并不算长,但在他的评论生涯中,南京市文联从一开始就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的时候,我还没有太多的成绩,但文联将我视为后起的文学批评从业者,让我成为副秘书长,参与南京文学批评的建设。" 何平真诚地表达了对南京市文联的多年来支持的感谢:" 如果我的批评有了一点成绩,是南京市文联一直参与我的成长。"

诚如何平在发言中所说,他的文学批评是南京这座文学城市的批评传统滋养出来的。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南京作家群充满活力且可持续生长;以大学和作协为中心的批评家群落互动互渗形成代际承传的南京文学批评传统;文学教育资源丰富;作家和批评家相互激发共同成长;市民日常文学生活参与程度高,是作家做文学活动的重要到达地;另外,还有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常态化的文学批评奖项设置等等。" 如果像选宜居城市那样,选宜文学生长的城市,这三四十年来的南京应该算一个。"

△《批评的返场》 译林出版社

对此,江苏省作协创研室副主任韩松刚深有同感。他认为,从历史性和当下性两个维度来说,南京都有着深厚的文学批评传统,并形成了适宜文学生长的文学生态。从历史性而言,南京的前辈批评家们,始终持有开放和包容的文学批评理念,这使得年轻的评论家在成长过程中能够保持自己的批评风格;从当下性而言,南京的文学批评版图中既有诸如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悠久批评传统的院校,也有作协、文联等机构建构的有力的支持机制,更重要的是有许多热爱文学并投身于文学事业的人," 这些共同营造了良好的文学场域,让年轻的写作者和文学家拥有成长的空间,并且在这种包容中获得了更大的可能性。"

△江苏省作协创研室副主任、青春计划三期评论家韩松刚

论坛举办地的附近是南京的和平公园,这让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赵步阳不由地回忆起上个世纪 80 年代,和平公园中有一个诗歌角,树上挂满了著名诗人的诗歌。也正是在 80 年代,在南京市中学生文学总社的成立大会上,当时的社长发言说:"20 年后,会在我们这群人中产生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回忆起当年的场景,赵步阳依旧心潮澎湃," 我现在从事与文学相关的工作,与年少时在南京受到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后来,文学总社中的成员,有的成长为知名的作家,有的成为了南京文化事业的骨干。赵步阳说,能够生活在南京、生活在文学中,获得了很多幸福感。

△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评论家赵步阳

南京文学的成长离不开悠久的文脉传统和良好的文学生态,其中也少不了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常态化的文学批评奖项设置。" 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是文学的一体两翼,一直共荣共生。作为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学之都’,南京在文学创作与评论上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南京的作家与评论家之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关系,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世界文学之都’南京的文学辉煌。" 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任家龙在致辞中说," 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和‘世界文学之都’建设,离不开优秀青年文艺工作者的努力和健全的扶持机制。"

据悉,南京市文联与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共同主办的 " 青春文学人才计划 ",已经进行到第三期,扶持了李丹、李玮、李章斌、何同彬、韩松刚等一批优秀青年评论家,加强了南京青年评论人才的梯队建设。" 未来,我们将为青年评论家提供更多机会,更加密切地关注青年评论家的成长,以签约、专栏、研讨等多种形式,搭建评论家与作家之间的桥梁,做青年评论家的知心人,向全世界传播属于南京的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之声。" 任家龙说。

△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任家龙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青春计划二期评论家李丹说,在过去的七十年,中国当代文学的青年创作与青年评论有着丰富多样的命名维度和理解维度,其中 " 青年 " 与 " 代际 " 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关键词," 青年 "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具有关键地位。南京市文联、南京出版集团共同主办的 " 青春文学人才计划 ",独具慧眼地重拾 20 世纪 80 年代《青春》文学杂志哺育文学青年、推动文学繁荣的经验,像发现梁晓声、王安忆、苏童、韩东一样,立足于南京这一世界文学之都,持续发掘优秀青年文学人才,这让人体察到不朽的文学功业和永恒的青春。"《青春》是南京的,南京是青春的。"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青春计划二期评论家李丹

的确,南京是青春的。论坛现场,还有两位 " 评论青春 " 也谈及了他们在南京从事文学事业的感受。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张博实对自己的导师何平的一句话印象深刻:" 青年写作要有一种冒犯的精神。" 在他看来,江苏文学之所以可以长青,一直保持着青春姿态,其实就是传承了这种 " 冒犯 " 的、敢于挑战的精神," 只要有一颗真诚的心,青年作家或青年学者都能够脱颖而出。" 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青年评论家李家玉从本科开始便一直在南京读书,她在何平、傅元峰、李玮等多位老师的课堂上感受到他们将对文学的思考和感受交织在自己生命中,并倾注在学生的身上,她在震撼中体会到独属于他们的评论声音,同时也召唤了她内心的勇气和对文学评论事业的热爱。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张博实

△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青年评论家李家玉

当然,南京文学发展中其实也离不开对外传播这重要的一环,南京世界文学之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联络人袁爽表示,在世界文学之都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他们一直在摸索和思考,希望能够发挥 " 世界文学之都朋友圈 " 的价值和平台作用,在关注南京作家、南京作品的同时,积极拓展与海外文学期刊、杂志、报纸等主流媒体的合作,将南京文学评论的好声音传播出去,将优秀评论家的观点、思想、审美与世界分享,多维度展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南京文学生态。

△南京世界文学之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联络人袁爽

△活动现场

(图片由《青春》杂志社提供)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