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六盘水市水城区营盘乡红德村党支部树牢和践行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发展理念,紧紧围绕 " 中国凉都 · 康养水城 " 发展定位,牢牢守住 " 发展和生态 " 两条底线,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全面夯实基层基础,通过 " 党建红 " 引领 " 生态绿 " 发展模式,加快 " 点绿成金 "。
组织建在产业上
红德村坚持以组织覆盖为基础、队伍建设为重点、生态产业为依托、乡村发展为目标,形成党委统筹、村组落实、党员带动、群众参与的生态型村居 " 建设合力 "。
抓组织覆盖。红德村在生态文明实践实验点和示范点设立 8 个生态党小组,作为 " 一线战斗堡垒 " 的延伸触角,成立 " 生态种植责任区 "" 绿地认养示范户 " 等联合体 60 余个,引导服务 780 余户群众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和乡村生态旅游业。
抓队伍建设。注重在生态产业发展一线发现、考验入党对象,将生态产业发展指标列入党员先锋考评体系,采取 " 量化考评 + 现场考评 + 组织评判 " 方式,使生态产业发展考评由 " 软约束 " 变成 " 硬杠杆 "。
抓教育引导。灵活开好用好党组织生活,把 " 三会一课 "、主题党日活动等与 " 群众会 "" 恳谈会 " 等有机结合,在田间地头、农户院坝持续教育引导党员及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也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群众富在青山中
近年来,红德村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理念,以打造山地特色生态农业实现村美民富为目标,团结带领党员、群众在陡峭的喀斯特山地中种出了一座座 " 绿色银行 "。
精准谋划找出路。结合红德村气候资源禀赋、地形地貌特点和少数民族风情,提出 " 江上两红 · 甜美苗村 " 的发展定位,聚焦打造以 " 两红 "(即红心猕猴桃和红心柚)为主导的生态产业,着力推动红德村农业现代化、产业生态化,实现生态与农旅融合发展、相得益彰。
全力以赴抓落实。创新 " 村党组织 + 合作社党组织 + 基地 + 农户 " 模式,推行 " 党建引领 · 金融助力 " 和 " 林权证直接抵押贷款 " 等举措,通过党员担保和村民联保,为有意向发展生态产业的党员及群众简化贷款流程、提高贷款额度,助力 " 两红 " 生态产业做大做强。截至目前,全村共种植猕猴桃 2130.22 亩、红心柚 812.14 亩。
拓宽渠道促增收。红德村坚持一手抓销售增收、一手抓农旅发展增收,党员干部持续在田间地头开展 " 支部引领 · 助农增收 " 水果销售主题党日活动,党支部党员主动联系对接果商和企业到 " 两红 " 产业基地开展促销活动,搭好 " 服务 " 桥梁,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和游客采摘购买水果,在山水田园中品乡愁、忆乡愁。
绿水青山相映成趣,金山银山聚拢而来,2022 年,红德村 " 两红 " 生态产业销售额突破 135.80 万元,累计接待游客 1000 余人次,户均增收达 1734.36 元,以自然的 " 绿水青山 " 逐渐换来了群众的 " 金山银山 "。
乡风育在党旗下
红德村坚持用乡风文明 " 软实力 " 筑牢乡村振兴 " 硬环境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广大党员的表率作用和群众的力量智慧相结合,焕发了乡风文明新气象。
榜样带动育新风。注重由身边人讲好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每一个党员户都成为一面旗帜,在党支部的号召下,红德村的 48 名党员带头签订了《移风易俗承诺书》,组建了 " 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 "" 生态保护志愿服务队 " 等 4 支党员志愿服务队伍,挂门牌、亮身份,广泛开展公益活动,形成除陋习、树新风的浓厚氛围,传递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价值追求,引导群众积极投身文明乡风建设。
美德润心倡文明。注重以文化人,用好帮扶力量,充分发挥文化凝聚人心、培育公德、淳化民风的作用,以 " 孝贤文化 " 为切入点,评选 " 孝老爱亲示范户 "6 户,整合投入 " 帮扶单位 + 东西部协作 " 帮扶资金 344.4 万元,在红德村汪家冲组建设了以孝贤文化典故和村组孝贤模范为主线的 " 孝老爱亲示范组 ",让群众在传统文化熏陶中提高素养、改善乡风。
堵疏结合除陋习。成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协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积极探索 " 文明积分 "" 红黑榜 " 等道德约束激励机制,大力开展 " 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 " 和好媳妇、好公婆、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群众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幅提高,农村婚丧大操大办、高额彩礼、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得到有效整治,文明节俭、科学健康的新风尚越来越浓厚。
李梦秋 郑家程
编辑 段筠 /统筹 蔡小兰 / 签发 高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