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2-12-07
水系里的密码:《南京市水文化遗产调查工作》项目成果发布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胡玉梅 裴诗语)水天一色宛如仙境的石臼湖 " 天空之境 ",美如油画的燕雀湖水杉林,色彩斑斓的前湖乌桕树堤,惊艳绽放的玄武湖并蒂莲 …… 一年四季,南京的水都有自己的精彩。

△南京市水系图

那么,南京的水系到底是什么样子?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通过一年多的调查,对南京的水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调查、整体梳理,共摸底登记水文化遗产 1936 个,其中物质类水文化遗产 1375 个,文献资料类水文化遗产 324 个,非物质类水文化遗产 237 个,在全省各市中密度最高。

数量密码:208 条河道,337 个湖泊(水库、荡、塘)

对于南京人而言,秦淮河就像是哺育自己的母亲,用不竭的水源供应着百物生长,用水的灵性充满全城。但你是否知道,南京的河,除了秦淮河,还有 200 多条。

△修建于 1936 年的紫霞湖水库西南水塔

通过调查,南京的平原、洼地及河流湖泊占 39.2%,水面率 11.4%。境内河网纵横、湖泊众多,现存河道 208 条,湖泊(水库、荡、塘)337 个。它们主要分属于沿江、秦淮河、石臼—固城湖、西太湖、滁河、淮河 6 个水系,使南京相当于跨越了 3 个流域 6 个水系,因此历朝历代的南京人,都会通过水利工程的建设来进行水系之间的勾连。

△高淳圩区的斗门建筑

南京既有长江横贯东西,又有秦淮河、滁河分布长江南北,玄武湖、莫愁湖文化底蕴深厚,石臼湖、固城湖水文化历史悠久,还有人工开凿的胥河、胭脂河、朱家山河等运河分布境内。

△ 1972 年在明代开凿的胭脂河上修建的天生桥套闸

这些水系形成的河道,或将城市水系与长江相通,或连通了秦淮河水系与江南运河水系,或通过沿江内河避开了长江主流风涛之险。它们在以水运为主要转输途径的时期,在军事、漕运、商贸、人文交流、饮水、灌溉、泄洪、水利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理密码:那些河流名称里的数字

一干河、二干河流经溧水区、江宁区,都是自然形成的,它们与人工开挖的三干河汇成秦淮河水系,在当地起到防洪、排涝、灌溉的作用。

三汊河是为缓解淮口航行拥挤和舟船避风之需而开凿成的河。当时,官府破江堤开凿三汊河之西一段,使其与秦淮、清江、淮口相通。秦淮河、惠民河与江东河在此汇合,故名三汊河。

七乡河,源头在江宁区境内的汤山、孔山诸山。旧时因流经孟塘、孟北等七乡,得名七乡河。该河在汤山境内先呈东西流向,到壒里与许巷间折而北流,经南京市栖霞区摄山乡的漳桥、西渡流入长江,为当地重要的泄洪和灌溉河道。

九乡河相传秦代开凿,古称 " 罗落浦 ",发源于南京市江宁区青龙山脉(麒麟街道锁石社区附近),北经南京市栖霞区石埠桥注入长江。新中国成立前,该河流为锁石、东流、西流、其林(麒麟)、仙林、长林、衡阳、栖霞、石埠 9 个乡镇农田排灌所用,故改名为九乡河,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年轮密码:六朝时期的青溪、运渎如今什么模样

随着城市的开发,很多河道、湖泊、沼泽、塘坝等与南京城乡共生的水域不断消失,人们对水的概念越来越模糊,只有水文化遗产成为见证南京城市发展与水的共生关系。

△武庙闸

六朝时期,为了保障城市安全,在充分利用长江、秦淮河、金川河等天然河道的基础上,修建了横塘,开凿了运渎、青溪、潮沟等河道水系。

这些河道相互贯通,形成四通八达的水路系统,在解决建康城生活用水、物资运输、军事防御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京历史上可不仅仅只有内外秦淮河,还有珍珠河、进香河、青溪、御道河等。历经千年的沧桑,这些水系或是枯竭或是消失不见。

时移事迁,六朝时期开凿的这些河道如今已经变成什么模样?

青溪是六朝时城东最大的河流,因河道多曲而有 " 九曲青溪 " 之称。五代杨吴筑城后,青溪半在城外,半在城内,下游断续不通。到明代,朱元璋填燕雀湖筑明故宫后,更使青溪河水内外断绝。这一时期,人们将青溪分为三段:上段为紫金山明孝陵以西之水,汇于前湖,自半山寺后水闸入城,变为明宫城之护城河,现已淤塞;中段西南流经西华门、五老桥、寿星桥、常府桥、太平桥、校尉桥、史桥、钱厂桥,汇入秦淮河,这一段虽早已淤塞,但从水塘沟道以及有关桥名、地名上,仍可寻到它的踪迹;下段为青溪下游,自内桥往东,经昇平桥、四象桥、淮青桥入内秦淮,这一段至今尚存,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运渎是六朝都城西南面的一条人工河流,与潮沟西线一起构成城西水上通道。据《建康实录》记载,运渎开挖于东吴赤乌三年(240),其开挖初衷是孙权为沟通秦淮与仓城的河道。由于年代久远,历史上南京城又多次兴筑,故运渎早已湮废。

城市密码:沿江小流域有哪些河流

如果说秦淮河以它的温柔、委婉而成为南京的 " 母亲 ",那么长江就以其雄阔、浩瀚成为南京城的 " 父亲 "。南京是江苏省内唯一的跨江发展的城市,拥有 197 公里长的长江岸线,占江苏省内长江岸线总长 28%。

长江孕育了南京生生不息的地域文明,深刻影响了历代南京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格局。为了更系统地阐述长江对南京水文化遗产形成的深远影响,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研究所以沿江小流域为主题,从水系发展的角度解读该地区水文化遗产的形成与特点。

△调查人员正在测量水阳江中的鲶鱼嘴分水牮

历史上,南京虽滨临长江,但长江风大浪涌,沿线河段分布着大胜关、黄天荡等险厄处,对航运安全极为不利。为避免长江风浪之险,古代曾在南京沿江两岸开凿疏浚过若干运河,包括上新河、中新河、下新河、惠民河、会通河、运粮河、阴山河(南河)、便民河等。特别是为了便于南京与太湖、皖南等地的水运,还开凿了胥溪、破岗渎、上容渎、胭脂河等跨水系的运河。

为此,本次调查收录的沿江小流域河道主要包括天然、人工及天然与人工结合等河道,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的冲击平原,多为入江水道,以及与入江水道相连通的内陆河流等。如:江宁区的牧龙河,约修于宋元时期,其自东向西注入长江。牧龙河古称牧龙浦,在南宋《景定建康志》中就有记载:" 旧有香木浮其上,土人迎之以建亭,曰木龙亭 "。后 " 木 " 讹传成 " 牧 ",才有今名。清代在此地设有集镇,称牧龙亭镇。今牧龙河全长 4 千米,河堤长 8 千米,具有防洪、排涝、灌溉等多方面的价值。形成于唐宋年间的清江河,位于今鼓楼区热河南路一带,就是南京河西地区地质变化后形成的一条自然内陆河流,因位于江东而名江东河,至明洪武年间为加强水上交通而连通上新河,清代因其水色清澈而改名 " 清江河 ",并沿用至今。

相关标签

江南 南京 南京大学 太湖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