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2-12-08
原来考古都这么高科技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我来自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我的团队是从空间遥感的角度来做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特别在一些地广人稀、人迹难以到达的地方,遥感能够在几十、几百甚至几千千米的高度探测地面,往往会有一些新发现。

文物分为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前者往往放在博物馆里展出;对我们而言,借助遥感主要做不可移动文物研究,比如长城遗址。这里我要分享一个故事,这段经历让我感觉到文物的确对于东西方文明互鉴交流起到推动作用。

汉唐与罗马:长城连起中外交流

2012 至 2013 年,我在丝绸之路中国甘肃瓜州 - 沙州段做遥感考古,那一段有汉长城,也有唐朝武则天时代建的邮驿系统。邮驿系统包括道路、驿站等设施。经过千年的岁月,道路难寻,驿站也消失殆尽。只有通过驿站来判别古代道路。驿站有的边长几十米,大一点的将近百米。当时中国已经做过文物 " 三普 " 调查。我们利用遥感考古技术方法新发现一些疑似遗存,接下来需要做地面的实地调查与验证。

正好那时我招了一个外国的博士生 Nabil Bachagha,是突尼斯人。突尼斯是紧邻地中海的一个北非国家,在古罗马时代,它是古罗马帝国边境的一个行省。古代中国有长城,古罗马也有长城(limes,边墙),当时我希望能够让他做一个中西方长城的比较研究。也不知是否可行,我就带他到野外考察。

调查队员徒步调查突尼斯古罗马边墙遗址。受访者供图

瓜州(过去叫安西)到敦煌沿着古代的路线将近 200 公里。我们大概沿着汉长城与唐代邮驿系统线路去验证新的发现。这个突尼斯学生一到那里的野外就说,怎么这里的环境跟他的家乡突尼斯如此相似?两地都是干旱区,沙漠戈壁、绿洲,特别是都有第三纪孑遗植物裸果木,这激起他的浓厚兴趣。他问我能否在他的家乡展开研究。回北京后,我根据在瓜 - 沙段研究的经验,结合遥感图像初步分析给他划定突尼斯的研究区域,让他用遥感考古方法来做。

经过一段时间艰苦的室内工作,包括相关资料的收集、遥感图像处理、初步解译与分析,我们果然找到了一些疑似的考古遗存。通过遥感看到的这些 " 证据 " 都是初步的,最终都要考古专家们去现场验证。这个时候我就通过他找到突尼斯驻华大使迪亚 · 哈立德(Dhia Khaled)先生,进而联系到了突尼斯国家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达乌齐 · 马赫富德(Faouzi Mahfoudh)教授以及突尼斯干旱区研究所所长侯赛因(Houcine Khatteli)教授,经过多番协商达成合作协议,我们的空间考古研究团队得以三次前去验证。第三次是联合突尼斯、意大利、巴基斯坦的科学家共同进行野外考察、验证。我们利用空间考古技术与方法,在突尼斯发现 10 处古罗马时期考古遗存。

中突意联合团队在突尼斯进行实地调研验证。受访者供图

这件事影响比较大。2018 年 4 月 19 日,在突尼斯文化部召开遥感考古发现新闻发布会,突尼斯文化部长出席会议。之后,我们又与突尼斯农业部、旅游部签订合作协议。科技合作研究也对两国民间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一开始,我们去野外考察,遇到的当地人问我们是不是日本人。那时,中国在那里的影响比较小,我只看到华为公司的广告。这之后,由于突尼斯国家的电视、报纸广泛宣传,中国在那真的有了名声。而在中国,突尼斯也扬了名,当年的高考地理试卷还提到了这项合作研究。

我的这个博士生不仅在遥感领域顶尖杂志发表论文,也得到中国相关媒体的宣传。他博士论文答辩时,突尼斯驻华大使迪亚 · 哈立德先生亲自参加他的论文答辩会议,并对中突合作高度评价。现在我们还在保持联系合作。可以说,小文物推动了大事业的发展。

中突意联合团队在突尼斯进行实地调研验证。受访者供图

科技与考古:技术赋能文明探源

探讨文明这个话题,我觉得首先要明确方法论。怎么定义文明、哪个文化来主导研究、哪种语言来主导研究,都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文明探源,不像找河流源头。河流源头有明确规定,最长者为源,在遥感图像上可以量算并看得清楚。但是文明不一样,特别像中国这样多元一体的文明。一个考古团队在山西找到了证据,另一个团队在浙江可能找到的更早,未来可能在别处还会找到更早的。所以我认为,与其说要找到一个确定的源头,我更愿意说探源永远在路上,不断地做研究、不断地梳理和寻找。这是一个 " 寻祖 " 的过程," 祖 " 到底在哪?一代代向前追溯。

明确方法论后,就涉及到研究技术。科学技术赋能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这涉及到多学科协作。

遥感考古,主要是利用遥感技术对人类活动遗迹和遗物进行探测与分析。遥感可以远距离感知地面目标反射、辐射或者散射的可见光、红外、微波电磁波,进而对目标进行探测识别。这种技术大大增强了人的 " 眼力 "。历史遗迹在地表往往以一定形式呈现,地面不同植被、土壤、地貌特征等与遗址产生的电磁波波谱特征不同,这种差异通过肉眼往往难以识别。遥感观测设备接收电磁波数据再经过计算机处理、分析,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观测地考古目标信息。

中突意联合团队在突尼斯进行实地调研验证。受访者供图

文明在向前溯源时,要有一个实物的遗存作为载体,需要考古学证据。当时在丝绸之路申遗时,国外就有人质疑,中国的 " 丝绸之路 " 哪里有路?实物证据在哪里?我们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通过软件对于数据处理、遥感反演与空间分析,并与历史文献对比确认,找到了古代邮驿系统的驿站遗址以及古代的绿洲、耕地,并进行该段的丝绸之路数字化重建。那些地方人迹罕至,只凭人力难以获取关键信息,而科学技术却能帮助我们找到这些隐性的证据。遥感技术更像是先行军打前站,发现疑似遗址的地方,然后田野考古再跟进证明,彼此联动。

2018 年," 一带一路 " 遥感考古新闻发布会在突尼斯国首都突尼斯市举行。受访者供图

东方与西方:对话促成文明互鉴

" 东西问 "," 问东西 "。" 东 "" 西 " 本是方位词,但中文的 " 东西 " 作为一个名词的时候泛指各种有形的或者无形的事物。这正应对 " 文明 " 一词。文明实际是一个包容性非常强的概念,是人类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不同民族文化特点可能不一样,文明需要对话交流,所以打造一个 " 东西问 " 对话平台非常重要,需要东西方一同加入,找到一个共同的话题来交锋、研究、探讨。立时达成共识是比较难的,但正因为这样的探讨过程,才能够逐渐消除隔阂和误会。

我们主张文明沟通、文明互鉴,希望建立一个共同体,中国叫 " 和而不同 " ——这是中华文化的伟大之处。中国不要求人人都一样。但有一个基本点是确定的,地球只有一个。如果只有东半球,没有西半球,地球无法转动,谁也生存不了。文明也是一样,不能只有东方文明或者西方文明。世界只有文明的多样性,人类才能繁荣昌盛。

文明对话交流应当放眼世界,在这个过程中要把多学科知识、现代科技融入进来,特别是互联网数字化技术。在信息化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在物理空间生活的同时进入到另一个虚拟的世界,或者叫赛博空间。我们的空间信息技术考古有时正是进入到虚拟世界里面,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网络等技术来做文化遗产研究。未来新的文明形态建设,另一方面就是要在虚拟空间里建成。所以既要做好东西文明交流,也要把实体的、虚拟的东西都要纳入考虑。

作者简介: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王心源,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UNESCO ) 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 ( HIST ) 副主任,国际数字地球学会 ( ISDE ) 中国国家委员会数字遗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数字 " 一带一路 " ( DBAR ) 世界遗产工作组 ( DBAR-Heritage ) 联合主席,国际古迹遗址保护协会 ( ICOMOS ) 会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 ( ICOMOS-China ) 常务理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

王心源主要从事数字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空间考古等研究,承担重点项目 50 余项。他分别在丝绸之路中国甘肃瓜州 - 沙州段 ( 2013 年 ) 以及古罗马突尼斯段 ( 2018 年 ) 遥感考古重大发现十多处遗存,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利用空间考古技术方法在国外发现考古遗址者。已发表专业学术论文 170 余篇、论著 5 部。

一审丨编辑 包学枫

二审丨值班主任 郭俊宇

三审丨值班总编 张鹏

来源丨中国新闻社

相关标签

长城 罗马 突尼斯 甘肃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