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塘上收割水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当前正值晚稻收割期,汕头各地种粮户活跃在金黄色的田地,奏响了一曲曲欢快的丰收之歌。在今年晚造生产中,我市把粮食安全摆在首要位置,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积极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创新水稻种植模式,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着力提高土地效益,让 " 米袋子 " 更充盈、农户收入更多。
机收烘干颗粒归仓
初冬时节,潮阳省级丝苗米产业园接连成片满是金黄色稻田,稻浪滚滚," 铁牛 " 奔跑,农民兄弟抢收稻谷,一派晚稻丰收的喜人景象。" 合作社种植晚稻 4000 多亩,近段时间出动多台收割机在关埠、金灶、西胪、谷饶等地进行收割,收割机收割后就把稻谷输送到田间的运粮车上,然后运到烘干生产线,实现机收到烘干的无缝衔接,十分方便高效。" 汕头市锦沣农机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林岳锋告诉记者,合作社已实现了水稻从耕、种、收到烘干储存、加工全程机械化作业,从目前收割情况看,晚稻喜获丰收,亩产大约 600 公斤。
示范带动增产增效
值得一提的是,11 月初,今年 7 月创建的潮阳区 2022 年省级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西胪片)也喜迎丰收。" 这里示范推广种植美香占 2 号、19 香、竹香占、美巴香占等高产优质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 100%。" 项目实施主体潮阳区灿岳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林岳滨告诉记者,该示范片重点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稻 " 三控 " 施肥技术、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水稻绿色防控技术等粮食栽培技术,力争年亩产达到 1100 公斤以上,辐射带动西胪镇万亩水稻农田。" 示范片从 7 月 15 日育秧,8 月 5 日插秧以来,稻谷长势良好,省农科院、市农科所专家多次到田间指导种植,经测产,竹香占丝苗米亩产达 630 多公斤。"
鱼塘种稻一水双收
近日,在鸥汀街道铁洲经联社一处农田,记者发现,这里连片近 20 亩的鱼塘波光粼粼,宽阔的鱼塘上还长出了一排排金黄色的水稻,一株株水稻挂果累累,几名工作人员下水后手握镰刀忙着收割水稻。
原来,今年 8 月,在省、市农科专家的支持指导下,我市一家农业企业试水 " 鱼稻种养 " 立体生态种养新模式,通过一水两用,有望实现鱼肥稻香 " 双丰收 "。如今,池塘上的水稻迎来了收割期。" 这片鱼塘上试验种植‘黑糯米’ 1 亩及‘ 19 香丝苗米’‘广红 3 号’‘紫叶稻’等水稻优质品种 1 亩,通过水下养殖、水上种稻,实现一水两用,一塘两收。" 广东省润兴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林先生告诉记者,鱼塘种植水稻有 3 个多月了,从目前收割看," 黑糯米 " 一穗有 170 多粒、颗粒饱满,相较其他三个品种表现优异,而鱼塘养殖的草鱼、鲫鱼、鲮鱼、松鱼等四大家鱼也长得很肥,实现鱼塘养鱼与利用水面种植水稻 " 双丰收 ",下来还将试验共养澳洲淡水小龙虾等其他高附加值的水产品。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省农科院和市农科所加强技术指导,帮助企业解决试验项目相关生产问题。" 这次试验黑糯米综合表现更为突出,将引导这家企业扩大试验种植功能性水稻品种面积。" 省农科院汕头分院主任董博告诉记者,汕头人多地少,通过试验 " 鱼塘种稻 " 模式,既有利于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又能丰富农田景观,探索发展休闲农业。同时,通过水面种稻吸收利用鱼塘水中氮、磷等营养元素,实现养分循环与废弃物利用,净化水质的同时,促进水中鱼类的生长,能够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来源:汕头日报 记者 刘文钊 摄影报道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