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提出坚定不移走 " 工业立市、产业强市 " 之路以来,始终把加快提升创新能力作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抓手,不断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步伐: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全国光功能材料青年学者研讨会在汕头举行、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 ( " 汕头实验室 " ) 园区正式启用、2022 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会在汕头召开 ……
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
日前,科技创新领域又一重磅文件出台——汕头市政府正式印发《汕头市关于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 "《政策措施》")。《政策措施》在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构建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强化科技金融支撑能力、激发科技创新人才活力、加强创新生态环境建设等七个方面提出了 30 条具体支持措施。
汕头日趋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正不断推动汕头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的建设,为汕头加速提升城市能级、实现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激起科技创新的 " 一池春水 "。
营造科创氛围,建设创新热土
墨格微流的办公室内,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调试着他们自主研发的产品—— " 兼爱一号 "。这款充满中国风的装备,其超声微反应技术已跻身国际领先水平。
墨格微流自主研发的产品
墨格微流科技(汕头)有限公司是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 ( " 汕头实验室 " ) 孵化成立的首家产业化公司。该公司基于创始人董正亚博士及其研究组的研究,正开发标准化的高端微反应设备,以及应用于纳米材料、医药中间体等生产技术与装备,成立还不到一年,其研究团队已经在汕头科创比赛中屡屡获得第一名。
" 是汕头鼓励科技创新的大环境吸引了我。" 谈起来到汕头 " 创业 " 的经历,董正亚兴奋地说道," 与其他地方相比,汕头更适合初创企业的发展,企业的试错成本更低,宜居的环境也让汕头更适合科研团队潜心技术攻关。"
董正亚及其研究团队获得的奖项
这种创新环境,是汕头不断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成果。今年以来,汕头把握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契机,大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十大系统工程和 "10+1" 重点项目建设," 四大高地 " 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出台《政策措施》,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完善了现有科技创新制度,将汕头打造为科技创新热土。
据介绍,《政策措施》全面整合了汕头的技术、平台、资金、人才、服务等创新要素,全力打通了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在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层面。《政策措施》提出通过设立基础研究重大专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项等,支持开展 " 三新两特一大 " 等产业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政策措施》提出,围绕产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和前沿科学领域,面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遴选顶尖的领衔科学家,采取长周期滚动支持方式,每年择优支持不超过 2 个项目,以 " 一事一议 " 形式给予每项不低于 200 万元的科研经费支持。
此外,《政策措施》还围绕制约汕头市 " 三新两特一大 " 等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在科技计划项目中设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项,支持企业联合境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政策措施》中对培育科技创新企业、引进人才提出了明确的激励措施,为汕头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这对企业是很大的鼓励。" 董正亚说道。
完善科创制度,投入奖励资金
在中以(汕头)科技合作新区内,一所新建成的高标准化学实验楼与综合服务设施,令不少初见者印象深刻。这是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它现有人员近 190 人,已聚集 10 名领军科学家(其中院士 2 名),组建了 18 支高水平科研团队,打造了一支博硕士占比超 80% 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并与香港大学等知名高校联合培养一批博硕士,为地方发展打造人才蓄水池。
据该实验室有关负责人介绍,建设至今,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已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在高水平研究期刊上累计刊出超过 240 篇论文,并获得一批包括省重大研发计划在内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总立项金额近 2 亿元,已申报专利近百项。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势头迅猛的发展历程,正是汕头不断完善科创制度,提供科技动能的一个缩影。
记者从汕头市科技局了解到,今年以来,汕头不断出台文件,完善和规范创新城市建设。6 月 17 日,汕头市政府印发《汕头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全面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7 月 1 日,汕头市人大常委会印发《汕头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
《政策措施》的提出,更是对汕头建设国家级创新型城市的经验总结。《政策措施》总结了汕头已出台的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的执行情况,聚焦破解汕头基础研究能力薄弱、企业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有待加强等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以及高校、企业、科技人员等创新主体呼声最大的问题,提出多项切实可行的举措,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完善科创制度。
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认定方面,《政策措施》提出对首次认定以及整体搬迁落户汕头市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一次性 8 万元的奖励,重新认定高企也有 4 万元的奖励。对新认定的市级创业孵化基地给予一次性 15 万元补助;创业孵化基地达到市级示范性基地建设标准的,给予每个 30 万元的一次性补助;被评为省级示范性创业孵化基地的,每个给予 60 万元奖补;被评为国家级示范性创业孵化基地的,再给予 60 万元奖补。
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政策措施》提出加强技术市场培育,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开展技术转移转化活动,积极开展技术合同登记工作。汕头市财政将对年度累计登记技术合同技术交易额达到 200 万元及以上的单位,按照技术交易额的最高 1% 给予奖励,每年每个单位最高奖励 20 万元,年度全市累计奖励金额不超过 1000 万元。
在构建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方面,《政策措施》提出持续支持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建设运行和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境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世界 500 强企业等来汕设立独立研发总部,采取 " 一事一议 " 形式给予建设经费支持。支持国家级、省级高新区整合产业资源,提升产业集聚和公共服务能力,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成长性科技型中小企业。
据了解,《政策措施》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为主线,着力培育壮大高水平科技创新供给支撑引领汕头市 " 三新两特一大 " 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加快人才引进,注入科创活水
今年是董正亚就职于汕头实验室的第三个年头。三年前,他刚回国时,也曾想在其他城市担任教师或研究人员,但综合考量之下,他还是选择来到了位于汕头的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
" 汕头生活压力不大,又正好在湾区周围,地理位置非常适合科研人才开展技术攻关,将科研成果对接大湾区进行产品转换。" 董正亚说道。在汕头多年的生活,让其对这座城市也有了感情,如今,董正亚已经在汕头定居,准备长期扎根汕头开展科研工作。
吸引像董正亚这样的科研人才来到汕头,正是汕头长期努力的方向。在引才、留才的道路上,汕头一直在行动。近年来,汕头以华侨试验区人才大厦、高层次人才 " 一站式 " 服务专区、博士和博士后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潮汕文艺人才一条街作为先行点和示范点,初步形成全市人才服务平台网络。
在政策层面,汕头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措施。2018 年,汕头出台《关于汕头加快人才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涵盖了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评价、举荐等全流程的措施 30 条;2020 年,汕头制定出台《汕头市引进博 ( 硕 ) 士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汕头市引进博 ( 硕 ) 士三年行动计划有关补助发放办法》,全面兑现引进博 ( 硕 ) 士薪酬、住房、生活等补助政策 …… 系列政策文件,为汕头实现人才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提供了深度政策支持。
新出台的《政策措施》,更是围绕吸才引才留才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政策措施》提出重点支持围绕汕头市 " 三新两特一大 " 等重点发展产业,认定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大力引进高水平创新团队,鼓励博(硕)士及青年科技人才开展技术攻关。实施能工巧匠进校园计划,引进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加强科技人才服务和人才住房建设。
" 种好梧桐树,广接凤凰来。" 自 2022 年起,汕头把每年 11 月 1 日至 7 日设定为 " 汕头人才周 "。聚才爱才引才敬才,加快建设区域人才集聚中心,汕头的人才引进已成为常态化进程,为汕头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提供了源头 " 活水 "。
汕头,正把握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契机,以科技力量为坚定不移走 " 工业立市、产业强市 " 之路提供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增添科技动能。
来源 | 羊城晚报 · 羊城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