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要走向公众视野,通常需经由 " 展陈 " 这一流程。" 展陈 " 大抵由四部分组成:策展、展品、展馆与观展。策展人的见识,展品作者的水准,展馆的层次,与观展人的多寡,一齐决定了一次展览的成败与影响。也就是说," 展陈 "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把艺术的尺子,衡量着艺术作品的准入门槛与艺术史位置。但这套传统标准,随着艺术进程和艺术观念的演进而逐渐被解构。
首先是展品。1917 年一天,大艺术家马塞尔 · 杜尚走进一家五金店,看到一个挂着 "825" 标签小便池,灵感突然爆发,立马将它买了下来,并将其命名为 " 泉 ",用化名送到美国一个独立美术展参展。这件所谓的作品引起了争议,被参展方视为恶作剧。直到杜尚现身,宣告名叫 " 泉 " 的小便池是自己的作品,最终 " 泉 " 被请进了巴黎最有名的现代美术馆比蓬皮杜,并成为它的馆藏品。这件作品的出现,解构了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固有认知,打破了艺术的局限性,随即打开了艺术的可能性。杜尚的 " 泉 ",由此成为在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影响了整个西方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
再次是展馆。在过去,一幅作品的艺术水平和市场价值,往往是由画廊、美术馆等传统的艺术展馆所决定的。但随着诸多行为艺术、大地艺术作品成为经典,艺术的 " 展馆 " 也相应扩展至街头、大地。这无疑是对传统展馆权威的一种解构。
最新出版的《策展哲学》一书,则是对展陈中 " 策展 " 这一环节的重新解读。我们知道,传统的策展人,被视为作品的照管者或幕后的审美仲裁者,观展人前去看展,往往需要在策展人的布展理念下,解读所展陈的作品。也就是说,传统的策展存在着某种 " 引导性 ",它希望观展人按照策展人的眼光来审视作品。但在过去二十年中,人们对策展工作的认识发生了彻底的转变,他们希望解构传统策展所存在的观看方式和权力结构,排斥一切引导性的预设,重新评估策展的过程和范式,由此激活观展人与展品之间所能碰撞出来的可能性和能动性。换言之,所有观众都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更是积极的参与者。
这一转变,《策展哲学》称之为由现代 " 策展性 " 代替传统 " 策展 "。何谓 " 策展性 "?书中引用艺术专家伊尔 • 罗格夫的观点:" ‘策展性’作为一个策展策略,是将策展从所有既有的实践和框架中‘解放’出来,这些既有的因素限制了策展自身在探索我们尚不知道或者还未成为命题的事物的能力。" 按照 " 策展性 " 概念要求,策展人需要将策展工作置于更广阔的政治、经济及文化语境中去审视展品,并以不同的策展行为回应当下的现实议题。
本书在区分 " 策展 " 与 " 策展性 " 概念的同时,还介绍了一次经典的 " 策展性 " 实践。1866 年 7 月 26 日,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散文家、戏剧人和时尚评论家斯特芳 • 马拉美在他位于巴黎罗马路 89 号的公寓里,开始了记录一系列两小时左右的 " 多感知事件 " 的文本计划。在他的精心编排下,一场集合魔术表演、小型游行、芭蕾舞剧、独奏会、炼金仪式、演算数学公式、阅读神圣文本、哑剧表演等多形式的事件,在一个类似于舞台的巨型空间中进行着,且直到二十年后仍未完成。这一未完成的艺术项目,被认为超前思考了 " 策展性 " 的意义:将多种艺术形式和空间融合在一起;没有预设性,既是展示又是解释;以观展者为中心 ……
《策展哲学》一书共收录学术论文 25 篇,从不同视⻆探讨了在当代文化实践和话语中呈现出的 " 策展性转向 ",为策划设计展览搭建理论框架,同时也为实践提供丰富的概念和方法。该书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 策展理论研究系列丛书 " 之一,得到了权威专家的肯定和推荐。英国雷丁大学艺术学院资深讲师苏 • 马尔文博士推荐道:" 如绘制地图般的策展是一个过时的概念。《策展哲学》认为,策展性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活动,促使人们重新思考有关艺术、艺术史、哲学和文化遗产等问题。《策展哲学》汇集了策展前沿领域众多学者的丰富研究。对于策展人、展览从业者、评论家,以及活跃在艺术领域的任何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读物。"
来源 黔中书
文 郑文丰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