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脉 2022-12-19
盖纸被、抱手炉,看看古人如何过冬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燕山雪花大如席 ",身穿羽绒很放心。

" 罗衾不耐五更寒 ",今朝我有电热毯。

" 瀚海阑干百丈冰 ",家有空调心不惊。

眼下,持续低温冻得人们瑟瑟发抖,羽绒服、电热毯、空调成为人们过冬必备神器。在没有这些神器的古代,人们是如何过冬的?

墙壁上面做文章

墙壁一暖,整个屋子都会跟着暖起来,聪明的古代人很早就明白这个道理。

1902 年,美国人威利斯开利发明了空调。但早在公元前 300 多年,秦国的君主们就已经在数九寒冬享受过 " 中央空调 " 般的体验。

△ 唐《京畿瑞雪图》

" 中央空调 " 的秘密在墙上。能工巧匠们将宫殿的墙砌成空心夹墙,底部凿有筒瓦相扣的管道,作为烟道,与灶相通。点燃灶火后,暖气便可以通过烟道通入墙中,让整个房间都温暖如春。

这样的墙壁叫做 " 火墙 ",秦代咸阳宫遗址还保存着这样的结构。

到了汉代,皇家取暖还是喜欢在墙壁上做文章。

△ 《江苏文库 · 精华编》之《楚辞补注》

《江苏文库 · 精华编》之《楚辞补注》中写道:"《汉官仪》曰:椒房,以椒涂壁,取其温也。"

把花椒和泥涂墙壁,冬天置身房中,有御寒保暖的功效。汉代的未央宫中就设有椒房殿,那可是皇后居住的地方。

△ 《江苏文库 · 精华编》之《世说新语》

这种用花椒做保温涂料的方法,在后来也曾 " 飞入寻常百姓家 "。《江苏文库 · 精华编》之《世说新语》上记载,西晋时首富石崇也曾 " 以椒为泥 "。就是不知道这个味道的墙壁,闻起来会让人馋火锅吗?

涮着火锅温着酒

馋火锅,那就吃呗,毕竟吃火锅也挺御寒的。

南京博物院曾经展出过一件刘非墓出土的铜分格鼎,这是目前考古出土的唯一一件西汉时期的铜分格鼎。

△ 刘非墓铜分格鼎

口径 40 厘米的大锅分为五个格子,中间一个圆形格,四周被隔成四格。

这个铜分格鼎的用法与现代分格火锅基本相同,将不同的食材放入不同的格挡内,汤汁不串味,可以烧出不同风味的火锅。

这个 " 汉代火锅 " 的主人刘非是谁?他是西汉江都王,也是汉武帝刘彻的哥哥,可见这 " 汉代火锅 " 也是皇家之物。

除了这火锅,还有什么食物能御寒?如果你问白居易,他一定告诉你,喝酒啊!

△ 白居易

天色将晚,雪意渐浓,白居易问他的好朋友刘十九,"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和元稹一同出游,他们在雪中饮酒畅谈,白居易又写下 " 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

遇上冬天的第一场雪,白居易想到的不是炸鸡,又是酒," 新雪对新酒,忆同倾一杯。"

△ 清 董诰《高宗御笔甲午雪後即事成咏诗》局部

白居易用他的一首首诗,为酒的御寒功能代言。你还别说,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饮酒可以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确实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取暖的效果。

抱紧手炉、汤婆子

从加热大环境到加热自己,这个思路的转变使御寒更节能,比如捧个手炉就不错。

小小的手炉多为铜制,里面放上木炭,炉外加罩,拿在手上顿时暖意融融。《红楼梦》中也曾写到过它:" 可巧黛玉的丫环雪雁走来,给黛玉送小手炉儿,黛玉接了,抱在怀中。"

△ 《江苏文库 · 研究编》之《江苏手工艺史》

《江苏文库 · 研究编》之《江苏手工艺史》中写道:" 明代嘉兴名工张鸣岐善制铜手炉,妇孺居家喜用,同时为文人热捧,‘张炉’名闻遐迩。" 可见手炉不仅深受妇孺喜爱,也是文人墨客爱用之物。

△ 清 · 陈枚 《月曼清游图》局部

手暖了,脚也要暖啊。黄庭坚有诗 " 千金买脚婆,夜夜睡天明。" 这个能让黄庭坚一觉睡到大天亮的 " 脚婆 " 到底是啥?

△ 《江苏文库 · 精华编》之《陔余丛考》

《江苏文库 · 精华编》之《陔余丛考》中记载:" 今人用铜锡器盛汤置衾中暖脚,谓之汤婆子。按此名虽不经见,然东坡有致杨君素札云:‘送暖脚铜缶一枚,每夜热汤注满,塞其口,仍以布单裹之,可以达旦不冷。’然则此物亦起于宋,其名当亦已有之。按范石湖有脚婆诗,则是时并有脚婆之称也。"

装满热水的铜锡器,放到被子里暖脚,这不就是我们现在的热水袋嘛。苏轼也曾送给杨君素一个汤婆子,不过苏轼称之为 " 暖脚铜缶 "。据清代文学家赵翼考证,汤婆子起源于宋代,范成大曾经写过一首《戏赠脚婆》,可见在那时已经有 " 脚婆 " 这个别名了。

加热座椅李渔造

手炉、汤婆子,虽然能暖手脚,但毕竟大小有限,难以照顾全身。在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李渔看来,用手炉是 " 厚于四肢而薄于诸体 ",让 " 一身而自分冬夏 "。

那覆盖面更广的盆炭怎么样?李渔说,设多了盆炭虽然能让满室俱温,不过花费的炭火钱可不少,而且炭火还容易生成灰尘,没过几天房间就得成 " 灰烬世界 "。

△ 清 《胤禛行乐图册 · 围炉观书页》

手炉不够用,盆炭又贵又有污染,善于手工的李渔自制了冬日 " 神器 " ——暖椅。在《闲情偶记》里,他自豪地介绍了暖椅的神奇之处。

暖椅的基本设计原理很简单,其实就是在椅子下加了一个抽屉,抽屉里面放置炭炉,人坐在上面,全身就都不冷了。

李渔设计的暖椅,可以 " 一椅多用 "。它比太师椅稍微宽一些,能够容纳全身,困了想睡觉的时候,暖椅就变身小床;饿了想吃饭的时候,它又可以当成了一个小桌;出门游玩探亲访友,那也不必再另找轿子,只需要在暖椅上加杠子,盖上布蓬,即便外面是寒风小雪,身上都还是暖融融的。

△ 李渔

不止如此,暖椅还是李渔家的空气净化器和烘干机。只要在抽屉中放上熏香,点起火来不仅没有烟火气,反而香气萦绕,连衣服上都是香味,比专门的熏笼都好用。

这么多用途的暖椅,还很经济实惠。李渔在书中写道,就算从早到晚烧一天,也只要用 4 块小炭。不到 4 两炭火,就能享受 " 室暖无冬之福 ",怪不得李渔非常自豪这件发明,还把制作方法细致地写到了书里。

朱熹竟送陆游一条纸被

如今寒冬出门,羽绒服已经成了首选,与轻薄的羽绒服相比,又厚又重的大棉衣,正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不过,在唐宋之前,棉花还没在中国广泛种植,经济实惠的棉衣,在那时还是稀缺品。

△ 南宋 · 钱选《西湖吟趣图卷》局部

没有棉花,那冬天穿啥,盖啥?

富裕人家的选择自然多,皮草、丝绵都可以保暖,而普通人家大部分用的就是便宜的葛麻,还诞生了用纸做成的衣服和被子。

用来做衣被的 " 纸 ",和我们现在用的纸非常不一样,它们基本上是以树皮为原料制作的的皮纸,坚韧耐磨的同时还很厚实。熟练的工匠会选择合适的树皮,只要控制好纸的厚度和打浆度,做出来的纸衣、纸被,既便宜又保暖。

△ 陆游

至于纸被的使用效果,在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两首诗中,也许能找到答案。

《谢朱元晦寄纸被二首 其一》

木枕藜床席见经,卧看飘雪入窗棂。

布衾纸被元相似,只欠高人为作铭。

《谢朱元晦寄纸被二首 其二》

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于绵。

放翁用处君知否?绝胜蒲团夜坐禅。

这条理学家朱熹送来的礼物,陪着陆游度过了庆元三年(1197)的雪天,还得到了 " 白于狐腋软于绵 " 的称赞,看来保暖效果是真的可以。

不过,纸被毕竟还是以纸做成的,用的时间长了就容易变脏变旧,还会硬邦邦的。这个问题古人也有研究,在北宋的《物类相感志》里就有解决方案:" 用黄蜀葵梗五七根,捶碎,水浸,涎刷之,则如新,或用木槿叶捣水,刷之,亦妙。"

文 | 现代快报 + 记者 张然 张文颖

相关标签

花椒 江苏 咸阳 美国人 开利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