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布局建设的 12 个工业中心城市之一。在前期发展的基础上,经 " 十三五 " 期间持续发展,现已形成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能源电力、生物医药等为支柱且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今年以来,兰州市聚焦重塑绿色制造产业体系,统筹推进 " 强工业 " 行动,着力振兴 " 兰州制造 "。
优化企业生产经营环境
构建绿色制造产业体系
为挖潜增效,聚力推进工业稳增长,今年,我市专门制定了《关于推动全市工业经济稳增长的工作方案》,建立了规上工业企业联络员、工作专班机制,以此推动国务院稳经济一揽子政策 "33 条 +19 条 "、省政府 "53 条 +24 条 " 和兰州市 "93 条 +100 条 " 及中小企业减税降费等措施落实,多措并举保煤源、保电力、保油气、保运输、保用工,千方百计优化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并通过加强 50 户重点企业服务保障、挖潜 47 个建成项目发挥效益、抓 93 户入库企业育增量等举措,今年 1 至 11 月,全市工业固投同比增长 42.4%,增速较上年同期增长 30.1 个百分点。同时,在聚力推进强工业行动中,我市以项目化、清单化为抓手推进《兰州市贯彻落实强工业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聚力重振 " 兰州制造 " 振兴路径,构建绿色制造产业体系,统筹推进了兰州石化 " 减油增化 "、窑煤资源能化共轨、连铝源网荷储等 64 个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延链补链项目,系统服务了铜箔、氢能、" 甘味 "、信创等 92 个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并有序推进了 149 个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项目,创建省级绿色工厂 7 户、培育国家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规范企业 3 户。此外,为聚力打造发展新引擎,我市还推进了炼化核心技术创新,高端聚乙烯产品茂金属包装膜、流延膜等专用料实现产业化,并推动企业与 " 国防七子 "31 个合作项目,以及推荐认定了 " 专精特新 " 中小企业 27 户、专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业 4 户,组织海默科技、方大炭素等申报了制造业 " 单项冠军 " 企业和 " 单项冠军 " 产品。
军民融合发展
靶向施策精准服务
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市已累计建成 5G 基站 8972 个,并成功推动了兰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项目获工信部批复。同时,我市还先后培育认定军民融合企业累计 71 户,占全省 50% 左右。此外,我市推进实施了《兰州市航空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谋划航空产业项目 31 个、战勤保障基地项目 20 个。截至目前,14 个项目已开工建设。
在此基础上,为助企纾困,我市专门组织实施了 " 一起益企 " 活动,搭建大中小携手发展平台,并开展了涉企政策 " 不来即享 "。同时,搭建了企业间产销信息沟通渠道,并梳理、公布 125 户规上工业企业供需目录,靶向施策精准服务,协调办结了金川新材料扩能项目规划调整、华润雪花啤酒运输受阻等问题 337 个,为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医疗与防控物资、重点工业品等货运车辆审核办理通行证 12000 余张,全力保障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截至目前,全市共排查无分歧欠款问题 1047 件,涉及欠款 72411.74 万元,已清偿欠款 34048.94 万元。
聚焦 26 项重点工作任务
构建大中小企业发展生态
下一步,我市将以构建绿色制造产业体系为方向,系统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促进创新要素加快汇聚,实体经济活力增强,加速 " 强工业 " 行动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根据规划,我市将以项目化、工程化为基本策略,聚焦 " 强工业 " 方案 26 项重点工作任务,加快石化、铝、玻璃、冶金、中医药等传统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实施兰州石化 " 减油增化 "、新兰铝多能联供源网荷储、中建材药用中硼硅玻管生产线等延链补链重大项目。同时,将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新食品、新算力等新兴产业发展,系统服务氢能产业园、宏宇负极材料、信创产业园、" 甘味 " 小镇等项目。此外,将以抓重点企业稳生产为切入点,一企一策对接 50 户重点企业,并在做好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保障工作的基础上,协调企业争取指标、释放产能、稳定生产,夯实稳增长基础盘,并以抓重点项目拓增量,推动海亮 1.25 万吨铜箔等重点建成项目达产增效,力争非洲猪瘟疫苗生产线、生物所重组疫苗生产线等 50 个项目获批生产。
持续推进 156 个项目
发挥重点企业 " 链主 " 作用
为攻坚突破大项目,我市还将持续推进 156 个 " 强工业 " 项目,推进中生(西北)健康科技产业园、金川集团 20 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等 83 个在建项目尽早试产投产并达产,服务兰州石化转型升级乙烯改造、长城紫晶信创新算力产业园等 73 个前期项目加快进度,尽快落地一批聚乙烯下游关联产业链延伸、新能源商用车总装制造等产业链招商项目,招引一批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碳纤维等补链项目,2023 年力争完成投资 250 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0% 以上。同时,我市将在继续壮大规上企业规模的基础上,落实专家问诊、精准推送、特事特办、新政不来即享等措施,培育 " 专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业 30 户以上。此外,我市将深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据治理应用,重点在兰州新区精细化工园区、树屏食品产业园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并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发挥兰石化、生物所等 37 户企业 " 链主 " 作用,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发展生态。
超前布局新基建项目
高质量融入 " 一带一路 " 建设
在此基础上,我市将加快 5G 网络及千兆光网建设,超前布局鹏博士西北 5G 大数据产业园等新基建项目,建成兰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并推进兰州新区大数据产业园、甘肃移动丝绸之路西北大数据产业园等数据中心和工业互联网建设,打造以鲲鹏技术体系为底座的行业应用新生态。同时,我市将实施 120 个 " 三化 " 改造项目,推动 10 户以上工业企业对生产现场 " 哑设备 " 进行互联能力改造,在 30 户以上企业推广培育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创建智能工厂(数字车间)15 个。此外,我市将持续落实《兰州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完成 76 个 " 两高 " 项目处置整改,推广应用节能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实施钢铁、石化、电解铝等重点行业能效提升行动,引导工业企业开展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构建绿色制造产业体系,创建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 10 户,并依托产业优势、汇聚资源要素,着力培育西固区橡塑、高新区生物制剂、电池材料、城市 " 再生矿 "、兰州新区精细化工、智慧食品等特色产业集群,助力企业资源对接、要素整合,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关键环节配套能力,提高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产业化、专业化、集群化发展水平。
在不断加强壮大自己的同时,我市将继续抢抓 " 一带一路 " 发展机遇和兰州—西宁城市群建设政策机遇,与西宁在数字经济、新能源、中医等领域合作,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探索建设兰西城市群工业互联网平台,并打造兰西 " 锂电池—新能源汽车 " 制造产业集群合作典范。同时,我市将高质量融入 " 一带一路 " 建设,并依托中工国际、兵器集团等企业与中西亚国家进行产业合作,与德国、俄罗斯等地区在电动公交车、能源装备、石墨电极等领域合作。
总策划 刘立山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昕 文 / 图
一审丨编辑 安娜
二审丨值班主任 刘宇玮
三审丨值班总编 张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