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2 年 12 月 25 日,国家卫健委宣布,不再发布每日疫情信息。不知不觉,这条每天发布的信息已经陪我们走过了近三年。
日历再往前翻。
12 月 14 日,不再公布无症状感染者数据;12 月 13 日," 通信行程卡 " 服务正式下线; 12 月 7 日,防控 " 新十条 " 出台,明确公共场所不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查验健康码,不再按行政区域实行全员核酸检测;更早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发布," 通信行程卡 " 取消星号标记," 通信行程卡 " 查询结果的覆盖时间范围由 "14 天 " 调整为 "7 天 "……
这些防控政策措施,每一条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轨迹,记录着我们的生活点滴。
得与失,优或劣,不必急于寻求结果,时间会给出答案。
新冠病毒,世所罕见。我们因时因势动态优化防控策略和防控措施,寻求最优方案。 近三年来,我国先后印发九版防控方案,2022 年更是出台了优化防控二十条和 " 新十条 "。最终,在岁末 " 全面放开 "。一时之间,感染者人数大幅增加,不少家庭措手不及,高烧、" 刀片割喉 "" 宝娟嗓 " 让他们经历一个非常艰难的时刻,布洛芬成为高频词汇," 阳了吗 " 则成为日常问候语,医院发热病人激增。疫情防控工作的当务之急转变为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医疗服务供给,增加药品供应,迅速分流轻症患者,扩容重症救治资源,守好保健康、防重症的防线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热门话题。
这一年,我国疫情防控政策措施不断变化。每一次优化和调整,都是基于生命至上理念的支撑,努力契合科学精准防疫的基本原则。
或许其中有经验值得总结,或许我们也曾有过抱怨。但这是一场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没有经验可循,只有对 14 亿人生命健康的守护,以及把防控要求对民众生活影响降到最低的不懈努力。
2
防控政策在变,但这场 " 战疫 " 的精神底色并未改变。
不变的,是 "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 的坚定信念和决心。我们看到,2022 年夏天,海南突发疫情,大量游客滞留,江苏多个城市直接派包机接回。12 月份,全面放开后,面对防疫药品短缺一些市民买不到药,多地政府部门紧急调拨退烧药投放市场,有的还拆零销售、免费发放。
不变的,是广大医护人员白衣执甲,坚守医者仁心。从上海到海南三亚、郑州、西安、广州、北京,再到我们身边的南京、苏州 …… 每一座城市都经历过疫情考验。医护人员依然是最坚强最值得信赖的群体。全面放开后,为了方便公众感染后看病就医,许多医护人员自己感染了,却顾不上休息依旧坚守岗位。
不变的,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舟共济的中国心、中华情。这一年,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驰援,哪里就有 " 最美逆行 "。疫情哪里最严重,哪里就有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医疗援助队。
不变的,是凡人微光,普通民众守望相助的善意和暖心。12 月 23 日,在南京新街口洪武路天桥上,挂着未名好心人留下的 " 爱心药袋 ",上面贴着手写的纸条,详细备注了药品名称和适应对象等,供路过市民自行取用。 与此同时,在苏州、南京等多个城市社区,出现了 " 共享药箱 ",谁家有多余的防疫药品,拿出来帮助有需要的邻居。守望相助,暖意涌动。这是民族的传统品质,也是社会的文明底色。凡人微光,点亮 " 大爱中国 "。一个个善举,更是我们战胜包括病毒在内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之源。
3
回望 2022,防疫坐标上记录着太多感动和不易。
奔赴 2023,由衷地谢谢那些坚守一线的抗疫人员,他们是大时代的真英雄 ; 也要谢谢那些给予别人帮助和希望的好心人,他们是疫情下人世间的 " 周秉昆 "; 还要谢谢身边每一位陪伴我们的人,是他们与我们一起挪动 " 时间拼图 ",成就别样经历、感受人生冷暖。
也要由衷地谢谢自己,我们的身体扛住了病毒,让希望永远在。这场抗疫大战,我们都是主角。
当身边感染者康复后,陆续回归正常工作和生活。据新京报报道,率先放开的北京正加速复工复产,各大商场客流量逐渐增多,烟火气进一步回归。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正像我们尝过生活的甜酒和苦酒,收拾心情奔赴下一个春暖花开。
现代快报评论员 曹玉兵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