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ZAKER广州 2022-12-28
诗文书画好传家!刘斯奋携书法篆刻家刘斯朗谈家风传承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新快报讯 日前,由广东省文化馆主办的 2022 年 " 在粤 · 好家风 " 系列活动之 " 诗文书画好传家——岭南文人世家的家风传承 " 主题分享会以线上直播的方式举行。活动邀请到广东省文联原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刘斯奋和其弟弟、书法篆刻家刘斯朗,向市民朋友分享父母言传身教的家风传承故事。

父亲天生对文化着迷

据刘斯奋回忆,父亲刘逸生出生于一个 " 一本书都没有 " 的家庭,学历是小学毕业,很早就当伙计、卖水果、做木工等。但是 " 他这个人很喜欢读书,卖水果也看书,做木工时因为他是左撇子,所以一切工具都不适合用,他学不会就看书,结果很快给人炒掉了。"

后来刘逸生到香港的一家小报做勤杂,帮编辑送稿子买夜宵,得空便拿报社唯一一本《辞源》一页页看,从头到尾啃完。刘斯奋表示," 当时没有任何人鼓励他搞文化,但他天生就对文化着迷,对古典诗词着迷,结果就凭着一口气考到《青岛日报》当校对,后来又考入香港中国新闻学院进修。"

解放后,刘逸生回到广州进入南日工作,并与杨奇、秦牧等大家一起筹建《羊城晚报》。刘逸生并不满足于当一个报人,工作之余还想做学问,在古典文学上下功夫,陆续发表了《唐诗小札》《宋词小札》等作品,至今发行近百万册。刘斯奋表示," 每天看着他这么忙还这么努力,这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受这样的熏陶胜过千言万语。"

刘斯奋认为,父亲刘逸生的人生是纯粹草根的绝地反击," 他这种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的精神,对我们兄弟姐妹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同时父亲的书房对我们也是全开放的,没有阅读禁忌。他写的文章,我们也可以平等地提出来与他讨论,我们就像朋友一样相交。这种平等自由的家风一直影响着我们,现在我们对待孩子也同样是平等的自由讨论。"

父亲 " 身教 ",母亲 " 言传 "

刘斯朗则回忆了母亲吴畹华对兄弟姐妹们的启蒙教育,他认为父亲是 " 身教 " 的代表,母亲则是 " 言传 " 的代表。" 我母亲的经历也非常传奇,她是富家女出身,但她怀有一种革命精神,还会写文章为底层被剥削压迫的工人喊不平。母亲是在报社与父亲相识,那时父亲就是一个穷小子,但她一点不介意。"

吴畹华与斯奋(左)斯翰(中)圣宜(右)摄于香港。

刘斯朗回忆,母亲吴畹华对唐诗宋词也非常着迷,她在兄弟姐妹很小的时候就教他们念唐诗宋词,教很多文化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刘斯朗认为,除了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母亲还有一个深远的影响就是对待生活非常的积极乐观。" 她从来都跟我们讲人生是光明的,所以不要被目前的难关所左右,这让我们整个家庭从来都是不怕困难,不把困难当一回事。"

得益于父母身上的这些优良特质,刘斯奋兄弟姐妹之间相处向来和谐,并且志趣相投,都在文艺领域取得了各自的成就。比如作为长子的刘斯奋,亦诗亦文亦画,长篇小说《白门柳》获得茅盾文学奖,2015 年获得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是广东文艺界代表人物之一。长女刘圣宜则是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曾参与《广州通史》的撰写,主编有《岭南历史名人研究》。

刘斯奋弟弟刘斯翰则是 " 中学毕业后当了知青,像父亲一样自学成才,后来进入社科联工作,又当了《学术研究》杂志主编、广州《诗词报》总编辑,著有《曲江集校注》《海绡词笺注》等。" 刘斯朗则从事书法、篆刻创作,并对传统的风水命理等学问有深入研究。

刘斯奋表示,"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才能,我们家庭从来不是制定好计划、规定好道路去发展,而是随心所欲,所以兄弟姐妹和子侄辈在不同领域都取得了成就,而且都喜爱自己的事业,所以能够充分把潜能发挥出来。"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通讯员 李劭侹 朱英豪

审发:黄越尧 编辑:曾贵真 校对:陈泽佳

相关标签

香港 书法 岭南 广州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