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12 月 12 日 -18 日、12 月 18 日 -26 日,广州市文化馆分别在广州地王广场、广州侨建 · HICITY 举办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艺术成就流动展览。
该展览是广州市文化馆主办的 2022 年 " 红旗进社区 " 党建艺术惠民活动系列项目之一,通过与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合作,借助该馆下属的冼星海纪念馆常设图文展览资源,以流动展览方式落地越秀、海珠等社区场所,打造 " 社区艺术展厅 ",使优秀的展览走出博物馆、走进社区,让更多社区居民能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红色音乐文化知识。展览现场,社区群众纷纷驻足,仔细阅读、观看、了解冼星海的生平事迹。
1939 年,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完成代表作《黄河大合唱》(光未然作词)初稿之后,次年受党中央派遣,化名 " 黄训 " 前往莫斯科为抗战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配乐和后期制作。1941 年 6 月,因纳粹德国入侵、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冼星海被迫滞留异国他乡。1942 年底,他辗转暂居阿拉木图(今属哈萨克斯坦),在生活极其困顿之际,获得哈萨克斯坦著名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及其家人的无私救助,在此期间他创作了《神圣之战》《阿曼盖尔达》等作品,并修改完成了《黄河大合唱》。
在阿拉木图,冼星海用音乐治愈着战争中百姓苦难的心灵,激励苏联军民为抗击法西斯而战!如阿拉木图冼星海纪念碑上所镌刻的:" 冼星海用音乐在哈中两国人民之间建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 , 让我们永远铭记他的名字 , 愿哈中友谊世代相传。"
在遥远的延安、陕北和全中国,《黄河大合唱》更是鼓舞着艰苦抗战的中国军民,激励了无数有志青年为民族危亡、为祖国命运,顽强地与日寇侵略者战斗到底!
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的两年半时间,成了他生命的最后岁月,直至病逝都没能回到日思夜想的祖国。但即使走到生命终点前的一刻,他依然坚持用音乐保卫几经摧残的国家,抚慰亿万中华儿女饱受苦难的心灵。
冼星海的生命是短暂的,只有 40 年零 4 个月又 17 天,但又是漫长的,漫长到他的生命光芒陪伴着我们走到今天;冼星海的生活是单调的,单调到除了乐器就是乐谱,但不朽名曲《黄河大合唱》却被人们咏唱至今;冼星海的性格是浪漫的,生于大海,死于雪山,中间以音乐相连,可这浪漫的性格在直面残酷现实的时候,从来不缺乏战士般的勇气。
采写:新快报记者 许婉婕 通讯员 陈浩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