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六盘水市水城区生态移民局获悉,今年以来,水城区及时调整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以深化 " 五个体系 " 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持续强化基层党建。落实领导包保责任制,以安置点为单元,分别落实副县级领导包保后续扶持工作,对规模较大的安置点,明确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包保。选优配强 21 个安置点社区党组织书记,全部实现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居委会主任 " 一肩挑 " 模式,配齐配强村(居)两委班子成员 165 人,发展党员 398 名,从搬迁群众中培养选拔 26 名党员进入两委班子,直接参与社区管理。
持续强化基本公共服务。22 所易扶安置点学校增加学位 1.6 万个,配备中小学教师 995 名,搬迁群众子女全部实现就近入学。截止目前,全区搬迁群众子女高中及以下在校就读学生共有 14538 名。在 21 个易扶安置点建设卫生院 6 个、卫生室 15 个,建筑面积达 1.61 万㎡,配备医务人员 237 名,实现易扶安置点医疗机构全覆盖。搬迁群众纳入城乡低保 5171 户 17847 人,充分保障了搬迁群众的基本权益。
持续稳定就业增收。全区共有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 30088 人,实现就业 28495 人,就业率 94.71%(同比提高 1.49 个百分点),户均就业 2.25 人(同比提高 0.07 人),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全部实现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目前,全区易地扶贫搬迁户 2022 年人均纯收入为 13640.55 元(其中:工资性收入 10894.65 元,转移性收入 2412.89 元,财产性收入 59.81 元,生产经营性净收入 273.2 元),与 2021 年人均 11850 元比较增幅 15.11%。
持续强化社区治理。健全社区治理机构,在居(支)两委的领导下,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 21 个,配备调解员 98 人,帮助群众调解各类矛盾纠纷。安置点社区组建 201 个网格(单元)、1223 个 " 十联户 ",搬迁群众全部实现 " 社区 + 网格 + 楼栋 + 十联户 " 的精细化管理模式,社区治理效能得到有效提升。21 个安置社区警务室实现全覆盖,配置警务人员 62 名,组建社区治安联防巡逻队伍,常态化开展社区治安巡逻,安装雪亮工程摄像头 221 个,通过人防、技防等措施,全面提升安置小区治安管理水平。
持续强化社区文化服务。建成了 5 个乡愁馆,新时代文化实践中心图书室、文化宣传栏、文体活动中心全覆盖。利用新市民道德讲堂对搬迁群众开展感恩教育、普法宣传教育、市民意识培训,累计参与人数 4.8 万余人次;评选文明家庭 512 户、勤劳致富模范 430 户、身边好人 298 人次。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期间,社区包粽子、唱山歌、拔河比赛等民族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广场舞形成常态,全市 " 走出大山 · 奔向幸福 " 易地扶贫搬迁广场舞大赛连续三年在水城举办,2022 年在六枝特区举办的第四届大赛上,阿娄社区选送的 " 海坪彝寨等你来 " 节目在 8 支参赛队伍中夺冠。
持续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今年,优先安排资金 4267.5 余万元,对 18 个易扶安置区原有的消防设施、雨污管网、水、电、讯等配套服务设施进行维修维护和升级改造、新增完善了阿娄社区消防配套设施,彻底解决了过去雨污不分流、排污管道堵塞、污水外溢等遗留问题;投入资金 4.5 万元,建成 21 个安置区微型消防站,为社区消防安全应急提供保障。目前,安置小区居住环境实现焕然一新,得到了广大社区干部和搬迁群众的大力 " 点赞 "。
持续强化就业补短板。今年,投入资金 1100 万元,实施带动就业增收产业项目 2 个,其中:鱼塘社区标准化扶贫厂房项目投入资金 600 万元、海坪安置点旅游 + 乡村振兴省级示范点项目投入资金 500 万元;安排资金 580 万元专项用于易扶安置区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项目,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 2402 个,解决了一批市场化难以实现就业的搬迁劳动力就业。
李梦秋
编辑 段筠 /统筹 蔡小兰 /签发 高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