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有高低之分。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把人的境界由低到高依次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他同时还认为,哲学的任务,是开阔人的视野,提升人的精神,从而牵引人们达到更高的境界。也许,个别大天才大哲人的大境界是天赋的?但对于我们广大芸芸众生而言,这种极罕见、极其例外的现象几乎没有意义,我们在此不可抱任何幻想任何奢望。稍有一点非分之念,不是狂妄,就是无知,只会为人们嘲笑。谁敢自诩在人性高度上达到人格完满和境界崇高?" 道德境界 "、" 天地境界 " 未必是一个事实,但它肯定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其所以然,源于人类本体高度和文明社会理想的指令。
孔子说:" 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是漫长的人生道路,是理想目标的牵引和矢志不渝的精神,成就了孔子的崇高境界。孟子说:"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是千古传颂的箴言,其影响之大,之广,之深,难以估量;在中国历史上鼓舞了多少人,激励了多少人,启发了多少人,成就了多少人,更是无法估量。
一帆风顺一蹴而就与提升境界无缘。不经过世上磨炼,不能成就伟大人格,这个道理堪称通则。" 优秀需要苦难 ",是英国大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这本皇皇巨著中总结出来的真理,它可以解释人类文明发展演化的轨迹,屡试不爽。它的基本含义是: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环境的挑战,正是直面困难与障碍,积极回应,才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磨难是提升精神境界的必要条件,舍此别无它途。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饱经风霜备受忧患的人,往往更加坚韧,更加从容,更加庄严。我们之所以对他们肃然而生敬意,不是因为别的什么,而是因为他们的境界打动了我们。我相信,面对一个境界崇高的人,人们的敬畏感自然而生。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来源 黔中书
文 于民雄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