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从来被诗人青睐,谢朓、李白、杜甫、杜牧、刘禹锡、辛弃疾、李清照等人,为南京写下许多诗词名篇,人们耳熟能详。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位 " 非著名诗人 " 顾璘的南京诗词作品。顾璘是明代人,他笔下南京的山水城林,从六朝逶迤而来,带着古风雅韵,又依稀与今天的模样相近,读来令人觉得亲切。他的诗词记录着明代文人酬唱交往的雅事,仿佛铺展一幅文采风流图卷。
走哪写哪
把美丽南京悉数收入笔下
《与陈石亭雪后游牛首山》
隆冬季月岁云徂,策马牛山兴不孤。
削璧倚空云点缀,古松沿涧雪模糊。
堂垂塔影传灵怪,人转岩腰学画图。
形胜江南无可比,武皇龙驾合踟蹰。
那正是隆冬季节,大雪初霁,顾璘和好朋友陈石亭一起骑马去牛首山游玩。峭壁危耸在蓝天下,白雪与青松相映,古寺塔影倒垂,行人在山路上绕行,眼前的景物散发着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之美。赞叹江南形胜的同时,顾璘想起前朝皇帝明武宗南巡至南京并流连多日的旧事。
顾璘诗中提到的好友陈石亭,即陈沂(1469 — 1538),祖籍宁波,世居南京,正德年间考中进士,后来官至太仆寺卿。陈沂精通诗文书画,与顾璘、王韦合称 " 金陵三俊 "。他编著有《金陵世纪》《献花岩志》《南畿志》《金陵古今图考》等南京史志作品,是今人研究南京历史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明 黄克晦 石城霁雪
牛首山在南京中华门外,今天仍旧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三九天气,如果来一场雪,就是这首诗最真的写照。
△牛首山
《十三夜试灯和南京》
画障银灯照夜初,月华如雪满庭铺。
烟横庵陌迷行马,春入池塘起睡鳬。
文雅风流仍旧社,太平恩泽在皇都。
只惭胜日淹佳客,除却清欢一事无。
自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南京成为留都,由于特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这里高官汇聚,街肆繁华,文化兴盛,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元宵节即将到来,南京城里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节日的气氛烘托得十分到位。为元宵节筹备的灯笼已经高高挂起,地面被照得雪亮,如同白昼。由于留都官员政务清简,所以有大量时间雅集宴会,把南京营造得文雅风流。
南京是大明开国建都之城,至今有明故宫遗址、明孝陵等明代皇家建筑留存,癸卯年新春即将到来,今人不妨吟诵着顾璘的诗,从午门遗址公园到明孝陵,来一趟地道的明文化之旅。
△明故宫
《次华泉早春凤凰台》
古台谁见古人游,台下秦淮今自流。
凤鸟不来空故国,梧桐千载倚荒丘。
云间雪霁芙蓉殿,江上春生杜若洲。
圣代登临多乐事,侧身天地更何愁。
唐代大诗人李白登临凤凰台,曾赋《登金陵凤凰台》一诗: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凤凰台从此成为中华大地上最负盛名的怀古凭吊之地。诗是美的,但李白流露出的忧愁免不得让人心疼。顾璘在早春时节登临凤凰台,隔着近 800 年向李白致敬。在仕途上也遭遇过坎坷的他,已经化解了李白的那种惆怅情绪,他潇洒放言:侧身天地更何愁?
明 黄克晦 凤台夜月
凤凰台在南京城西,如今已湮灭于市井街巷。但循着前人记录,依旧可以按图索骥找到凤凰台,凭吊摩挲一番。
《自龙江发至京口,江水如镜,呈陈大鲁南》
海门东下大江平,画舸夷犹尽日程。
绿树倏过瓜步堰,青山背指石头城。
离筵醉酒思高枕,独客辞家慰远行。
况有故人同晚泊,西津相引看潮生。
瓜步,在南京六合东南,又叫桃叶山。古代这里南临大江,是有名的渡口,也是军事争夺要地。公元 450 年,南朝刘宋文帝发动元嘉北伐,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拓跋焘反攻刘宋,于十二月率兵至长江北岸的瓜埠,隔江威胁建康。桃叶山有拓跋焘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南宋词人辛弃疾《永遇乐 ·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 "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 的句子。
从南京瓜步沿江东下至京口西津渡,是一条文化水道、军事水道、经济水道,顾璘乘船离家东下远行,忧思难掩,但在途中有故人相遇,颇感欣慰。这首诗是写给好友陈鲁南的,陈鲁南即陈沂。哥俩确实好。
《祝禧寺群公游集二首》其二
旧国开今代,新亭异昔游。
江山衔日转,宫阙抱云浮。
胜赏群公得,高情百世留。
蹇余丘壑陋,觞咏托名流。
据南京文化学者朱向东考证,明代祝禧寺在安德门附近的安德乡,距离大报恩寺约十里。其具体位置,就在今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油坊村贾东吉家凹与铁心桥街道 " 春江新城 " 的交界处,南至春江新城 ( 北端 ) ,北至绕城公路,西距油坊中心路约 200 米,东至铁心桥服务区 ( 南 ) 约 50 米。明代祝禧寺规模可观,有山门、金刚殿、天王殿、伽蓝殿、祖师殿、法堂等。
祝禧寺距离新亭不远,顾璘和朋友们来到这里,想起昔日王导等人在此地感怀故国,新亭对泣,再看大明一统,江山稳固,豪情顿生。
据统计,顾璘创作的诗歌近 2000 首,其中许多与南京有关。他写方山:
《东野》其一
天印山如天斫方,秦淮水萦练带长。
夜半船头看明月,垂虹斜挂几飞梁。
明 黄克晦 石城霁雪
写清凉山:
《登清凉寺后西塞山亭四首》其三
山阁难禁宋玉悲,六朝遗恨满残碑。
青山自拥蟠龙势,玉树空传落燕词。
寒节授衣伤老大,醉乡随钟愧支离。
歌筵舞妓非前代,文采风流又一时。
△清凉山
写紫金山:
《秋日寻城东诸山颇历深险得诗八首》其一
秋日端居愁不眠,出门骑马踏苍烟。
衣沾湿翠经厓崿,耳洒寒声接涧泉。
梦到桃源询往代,疑逢石髓见灵仙。
金陵岂独称佳丽,咫尺名山是洞天。
南京是顾璘生命的起点和终点,无数次离开又回来,那些旅途中的感慨,也被写进诗词:
《忆秦娥 · 旅思》
王程迫,旌旗催度金陵陌。
金陵陌,一番回首,一番头白。
飞篷远逐天涯客,江梅又报年华隔。
年华隔,莫教孤负,旧京春色。
△秦淮河
建了一座 " 息园 "
绘就南京文采风流图卷
今天说起诗国南京的诗人和诗歌,绝少有人想到顾璘,他只是埋没无名的 " 小众诗人 "。但在《明史》中,他被尊为文坛领袖:
" 南都自洪、永初,风雅未畅。徐霖、陈铎、金琮、谢璿辈谈艺正德时,稍稍振起。自璘主持词坛,士大夫希风附尘,厥道大彰。许谷、陈凤、璿子少南,金大车、大舆,金銮,盛时泰,陈芹之属,并从之游。谷等皆里人,銮侨居客也。仪真蒋山卿、江都赵鹤亦与璘遥相应和。沿及未造,风流未歇云。"
在嘉靖时期的文坛上,顾璘是泰山北斗一样的人物,他的诗词被认为 " 矩矱唐人,以风调胜 "。他领导下的嘉靖文坛人才辈出,思想活跃,创作丰富,承继古人又启迪将来。
不仅文采了得,他的人生履历,也堪称光辉。
明 黄克晦 秦淮渔笛
顾璘出生在南京,少年聪慧,弘治九年(1496),二十岁的他考中进士,授广平知县,后连续晋升为南京吏部主事、郎中。正德四年(1509)出任开封知府,由于多次与镇守太监廖堂、王宏不和,被捕下锦衣卫狱,贬全州知州。全州任期满后,调任台州知府。后历任浙江左布政使,山西、湖广巡抚,右副都御史,所到之处,政治有为,声名卓著。后调任吏部右侍郎,又改工部右侍郎,负责营嘉靖皇帝的父亲恭睿献皇帝朱祐杬的显陵,工竣后调任南京刑部尚书,官至正二品。后罢职归家,终年七十有余。
顾璘少年时代即富有才华,与何景明、李梦阳齐名。他的文学才华被漫长的仕途耽搁,退隐回到故乡南京后,建起一座 " 息园 ",终于可以一心从事喜爱的文学事业了。息园内建有客房,常常客满。顾璘与客人举杯痛饮,歌乐齐鸣,赋诗作文,好不热闹。
在评价南京的文学地位时,当代学者胡小石先生有这样一段话:" 自唐而上,中国文学以诗为主体,故述至南唐而止。赵宋以来,平民文学次第高张,戏曲小说起而代诗之地位。" 这大约可以解释顾璘为什么如此 " 小众 "。
明清时期,小说和戏剧兴起并日渐成熟,诗词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这是文学史的大趋势。顾璘恰生在这样的时代,所以他的诗词只能 " 矩矱唐人 ",却永远无法超越唐人。但不可否认,他的诗词令明代嘉靖年间的文坛熠熠生辉,那是诗词的巨大的余晖,依旧灿烂迷人。
《江苏文库 · 书目编》的《江苏艺文志(增订版)南京卷》收录顾璘其人,以示尊重。
明 黄克晦 白鹭春潮
顾璘逸事:
慧眼识得 " 大明第一首辅 " 张居正
被誉为 " 大明第一首辅 " 的张居正,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 " 万历新政 ",是一代中兴之臣。张居正在《与南掌院赵麟阳》书中,讲了他少年时期与顾璘的一段交往。
张居正十三岁时,正值顾璘担任湖广巡抚,掌管其地军政要事。顾璘见到少年张居正,深为他的才华和气度所吸引,赞许他为国家栋梁之才,并降尊纡贵,与十三岁的少年以朋友相称。顾璘还经常在湖广地方官的面前夸赞张居正,认为他有出将入相的才华。
据张居正回忆,顾璘还把自己的腰带解下来送给他,并说他今后必定要束级别更高的腰带。有一天顾璘留张居正在家中吃饭,叫来自己的小儿子顾峻,郑重其事把张居正介绍给儿子。顾璘断言,张居正以后要做中枢大臣,将来儿子可以去拜望张居正,张居正会念旧照顾他。
位极人臣的张居正回忆起当年这段经历,对顾璘感激不已:" 仆自以童幼,岂敢妄意今日,然心感公之知,思以死报,中心藏之,未尝敢忘。"
张居正去世后,他的长子张敬修在撰写《文忠公行实》时,提到了张居正与顾璘交往中的另一件事。
十三岁的张居正到武昌应乡试,尽管成绩优秀,却因顾璘的人为干预而落榜。顾璘认为张居正这样的天才,早些出道也未尝不可,但如果让他多加磨砺锻炼,将来的成就不可限量。
顾璘的确慧眼识人。张居正自幼出类拔萃,五岁入学读书,十岁通六经大义,被誉为 " 神童 "。张居正十二岁考中秀才,十三岁遇到坎儿," 被落榜 "。明珠不蒙尘,三年后,他第二次应试中举,步入仕途,最终成一代名相,没有辜负顾璘当年的期望。
晚年的他,回到故乡南京,主持文坛,文采风流动天下,亦没有辜负故乡。
明 黄克晦 乌衣夕照
推荐书目
《江苏艺文志(增订版)南京卷》
江庆柏 主编
凤凰出版社
2019 年 09 月
文 | 现代快报 + 记者 白雁 摄丨赵杰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