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舒越)当下社会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特点不断凸显,尤其是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老人就医、陪护等养老问题更显突出。1 月 8 日,南京进入 " 两会时间 "。今年,南京市政协委员、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初级中学第一附属小学校长祝瑞松带来的建议是围绕康养产业的,对此提出了四条建议。
祝瑞松告诉记者,当下,部分老年人的生活现状,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总有一些不尽如人意,加之农村相当数量的 " 空巢老人 ",谈 " 养老 "" 老有所养 " 有时是一种奢侈。
对此,祝瑞松建议,首先要完善社区老人信息体系。老有所养的首要条件是人要摸清,包括自理、半自理、失能失智老人的基本情况,以及是否需要 " 居家养老上门、日间照料,或者养老院长短托一站式保养、疗养 ",都要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并在社区智慧管理平台数据库中精准记录。
其次,扶持专业康养中心建设。有了社区智慧管理平台中的各类老人信息和所需服务要求,政府相关部门还要加大专业康养中心建设,扶持一批有志养老服务的热心企业,给政策、给场地、给经费、给编制,主动帮助其对接好各类社会服务养老资源,让康养中心能 " 安心、用心、热心、暖心 " 做好专业康养中心文化建设、环境建设、服务队伍建设。
再次,高等院校需增设康养特色专业。康养专业队伍建设要有别于 " 保姆 " 服务公司。养老不是看管,要在 " 养生 " 上下功夫。老有所养,不是简单的 " 熬日子 ",要把 " 每一天过成诗 "。懂老人所想、所需,这就需要在职业学院、高等院校增设康养专业,如膳食专业、心理护理专业、医疗保健专业等。
最后,对接卫生医疗专业服务。养老有一个重要需求就是 " 疗养 "。因病就医,对症下药,是很多老人过有品质的老年生活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加强社区、康养中心和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类型医院的对接,分层次、分类别做好协作,能让老人生活更科学、更健康,这样 " 老有所养 " 才能有保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