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脉 2023-01-09
快看,江苏人“冬练三九”都是极美的……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民谚说,冬至逢壬数九

" 数九 " 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

从 " 一九 " 数到 " 九九 "

九尽桃花开

寄托着人们盼暖春来的美好寄托

1 月 9 日,是 " 三九 " 的第一天

也应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阶段

世间空旷,春山犹远,素色苍茫

孩子们都会唱着一句童谣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在江苏文人雅士的眼中

" 三九 " 自带一种遗世独立的绝美气质

他们把这种美好

悄悄地藏在数不尽的古典诗词里

等待着我们发觉

△雪图 宋 巨然

南宋恬淡客的

伤怀之美

三九寒威渐渐强,颠风刮面怎禁当。

篱头觱栗从头响,添得人愁线样长。

岁尽天寒,万物萧索,这样的环境,很难不让人睹物生情。

这其中,南宋张侃的情愫尤其绵长。

张侃是扬州人,生在官宦世家。他的父亲张岩知枢密院,官运相当亨通。

张岩确实也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当监察御史那会儿,就参劾了不少科考昏官,任职平江府时,还整治了为祸当地很久的暴民,一时间很得人心。

△《江苏艺文志 · 扬州卷》中就记录了张侃的故事

但张岩想不到,一场变故正如暴风骤雨般袭来。" 开都府九月,耗钱甚多,无功而返,被罢。"

更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张岩虽被罢却没有得到片刻安宁,特别是韩侂胄被暗杀后,他再次被参,理由是和苏师旦朋奸误国。

一时之间,原先为官积攒的好名声都消失殆尽,走到哪里都受尽白眼唾弃。

父亲身上发生的一切都被年轻的张侃看在眼里,这也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思想,还有人生态度。

他变得 " 志趣萧散,浮沉末僚 ",与他交好的人,都是像赵师秀、周文璞这样吟咏自适,恬静不争的文人。

三九天,他写下了这句 " 篱头觱栗从头响,添得人愁线样长。"

相信你也一定能从他的诗句里,读懂那份清畅幽艳,充满柔婉与忧伤,以及闲澹之气。

△雪渔图 宋 佚名

一代儒宗的

包容之美

草屈金钩绿意新,平桥碧水尚粼粼。

天公也念民无褐,三九居然似小春。

清代有这么一位人物。

他和纪晓岚并称 " 南钱北纪 "。陈寅恪称他是 " 清代史家第一人 "。他还是史学家陈垣 " 平生最崇拜 " 的一代儒宗。

民国时期,江苏省曾表彰他为 " 有益于国家的,有功于民族的,可谓人伦表率 " 的三十名乡贤之一。

他就是钱大昕。

上面这首诗,他写于南京城外。适逢三九隆冬,天气却舒服晴好,郊外平桥碧波粼粼。

此时钱大昕心中想的却并不是何如游赏玩乐,而是念着天下苍生。他说:" 天公也念民无褐,三九居然似小春。"

这样的胸襟,和他早年的坎坷经历不无关系。

△钱大昕

钱大昕祖上是常熟人,生于嘉定,小时候天赋异禀,有着 " 神童 " 的美誉,无奈家境贫寒。后来,他入赘当地宿儒王家。

接着两次落地,让钱大昕受尽了亲戚和家丁的嘲讽。人们称他是 " 骨相寒陋,功名无望 "。

二十四岁,他的人生迎来转机。当时乾隆皇帝南巡,江南学子纷献诗进赋。大昕的赋被选上,获赐举人,授内阁中书。

再后来,他参加会试获进士功名,改翰林院庶吉士。乾隆皇帝爱其才学,对他进行提拔,让他负责为第十二皇子讲学。

晚年的钱大昕历任南京钟山书院院长、江苏娄东书院院长。六十二岁任苏州紫阳书院院长,主持工作十六年。

" 一时贤士受业于门下,不下二千人,悉皆精研古学,育英才无数 "。

△《江苏文库 · 方志编》中的《同治苏州府志》记录了钱大昕的故事

忠义大豪杰的

硬铮之美

一院飞花空白昼。看结束、春弓闲走。

堤畔盈盈堆絮厚,衬得鞋帮瘦。

帘幕深深垂锦绣。阑干外、总烧金兽。

昨宵霜冷。今宵风骤,屈指刚三九。

提及 " 豪杰 ",你会想到怎样的形象,是刀光剑影,还是来去如风?

文弱的洪亮吉怎么看去,都跟这样的形容毫不沾边。但他确实是位忠义无双的豪杰。

1746 年,洪亮吉出生于常州。因为父亲去世得早,母亲只得靠做女红度日。

但物质条件的匮乏,并没有让母亲放松对儿子的要求。

在母亲的严厉督导下,洪亮吉很快成长起来,不仅学问出众,而且一身浩然正气。

△洪亮吉

所谓豪杰,起码有两点是必须的。

其一,义薄云天,值得托付。当初,传奇诗人黄景仁在山西运城临病将亡,将死后事写信托付给洪亮吉。

黄景仁一生孤高自负,没有什么朋友,唯独与洪亮吉交好。(文脉君以前介绍过黄景仁的故事,想了解的可以点击此处查看)

洪亮吉也不负所托,素冠白袍,借马疾驰,连赶四天四夜,行程七百余里,将老友黄景仁的灵柩送回到家乡常州,妥为安葬。

△黄景仁

其二,刚正不阿,宁折不弯。洪亮吉有一篇《乞假将归留别成亲王极言时政启》非常有名。

" 人才至今日消磨殆尽矣。数十年来,以模棱为晓事,以软弱为良图,以钻营为进取之阶,以苟且为服官之计,由所遭者,无不各得其所欲而去,以定衣钵相承牢结而不可解 …… 士大夫渐不顾廉耻。"

他的这封奏折尖锐露骨,自然引来了杀身之祸。他先是下狱并定死罪,而后改为流放伊犁。

但他初心不改,在谪戍期间他写下《安西道中》《天山歌》《行至头台雪益甚》等,质直明畅中有奇峭之致,高古遒迈," 每一篇出,世争传之 "。

清代著名的铁云山人舒位曾经将洪亮吉比作 " 花和尚鲁智深 " 一般的大豪杰:" 好个莽和尚,忽现菩萨相。六十二斤铁禅杖。"

曲学大师的

和谐之美

故家池阁,招东华倦客,试寻孤约。

又岁晚三九光阴,看篱外几枝,破春红萼。

万感幽单,雁程紧北风寒作。

想词仙那日,闭户自吟,烧遍花药。

吴天鹧鸪正恶,念巾车去国,休问哀乐。

对四壁沉陆河山,指杯酒中原,镇若漂泊。

泻入琴丝,待诉与西园梅鹤。

凭雕阑半襟泪雨,画楼梦各。

上面这首词来自曲学大师、教育大家吴梅。

吴梅是苏州人,上溯几代,他的曾祖父吴钟骏是道光壬辰恩科状元,吴钟骏的堂叔吴廷琛是嘉庆辛酉科状元。

一个家族,叔侄双双中状元,一时传为佳话。

不过到了吴梅这里,情况就有所不同了,他追赶过中国科举考试的 " 末班车 ",但两次都没赶上。

历史没有给他第三次机会。1905 年,科举制度被废除。

那时,这个年轻人感到一片迷茫,为生计奔波,为前途挣扎。

但是在辗转奔波中,他也逐渐找到了自己一生的挚爱——曲学。

△吴梅

1917 年 1 月,蔡元培到北京大学担任校长,打算开设曲学课程,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授课。这时,他注意到吴梅发表的曲学论著,也关注到这个有才的年轻人。

受到蔡元培的邀请,吴梅从上海的中学,直接到北大任教。没有学历、资历的考量,唯才是取,破格录用!

自此,被视为小道的戏曲走进了大学课堂,被纳入中国现代学术体系。

吴梅有没有辜负蔡元培的期望,他不仅课堂讲授精彩,课外的词曲创作、饱览古迹,吹笛唱曲也对学生产生了非比寻常的影响。

他的学生,大多都成了大咖,在全国各大高校传播词曲研究的火种。

△《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 · 吴梅》

江苏人笔下的 " 三九 "

还有很多

宜兴大词人陈维崧写

" 小院绿熊铺褥厚,玉梅花下交三九 "

无锡文学家杨芳灿还写

" 正边城、酽寒三九,敝裘孤拥 "

……

三九天

暮色成烟,青山白头

年,将至

盼,团圆

文 | 现代快报 + 记者 王子扬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