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感染奥密克戎会否出现消化道后遗症?能否通过科学饮食将消化道疾病吃回去?未来肠癌有可能不用手术?肠癌患者有可能避免术前放疗、提高生活质量吗 …… 在日前举办的 " 第九届广州消化道疾病周 " 的新闻发布会现场,中山六院荣誉院长、本届消化周大会主席汪建平教授,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山六院胃肠外科首席专家兰平教授,中山六院盆底肛肠外科首席专家、肛肠外科任东林教授,中山六院副院长、结直肠肛门外科康亮主任医师,中山六院消化内科主任高翔主任医师,中山六院院长助理、肿瘤中心教授邓艳红 6 位消化道领域专家,给予了干货满满的解答。
汪建平:部分结直肠癌患者可避免术前放疗
" 放疗会给身体带来一定的副作用。首先,放疗以后会影响到生育功能。如果是放疗剂量比较大的话,女性的卵巢功能没有了,男性的睾丸功能也没有了,会影响到生育功能;其次,放疗后如果有瘘、感染等炎症,会影响到肛门功能。" 中山六院荣誉院长、本届消化周大会主席汪建平教授指出,结直肠癌术前放疗的副作用,严重影响低位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汪建平于 2011 年牵头并联合全国 15 家高水平医院启动了此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FOWARC。研究共入组 495 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
研究结果提示,单纯 FOLFOX 方案新辅助化疗与 5-FU 为基础的放化疗相比,具有相似的 R0 切除率(根治性切除)和肿瘤降期率,以及更低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研究中约 35% 的患者术前接受单纯化疗而不需要放疗,也能很好地进行手术治疗。
"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有很多病例是不需要术前放疗的,术前化疗同样可以达到手术要求的条件,通过这个手段,预计有 20% 的患者生存质量可以得到大幅提高。" 汪建平表示,对于大部分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可以考虑先采用 FOLFOX 方案化疗取代同步放化疗,并根据后续疗效评估选择性追加放疗。
兰平:肠癌可通过筛查有效预防
" 肠癌是证实了可以通过筛查预防的。" 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山六院胃肠外科首席专家兰平教授表示,消化道号称是人的第二个大脑,跟全身疾病都有密切关系。他指出,消化道疾病其实很常见,如胃炎、肠炎、一紧张就拉肚子、痔疮、肛瘘等,每个人一生都会遇到这些状况。" 我们以往更多是关注肠癌治疗的保功能领域,前几年开始就关注也做了一些疾病预防前移工作,如肠癌的早期筛查。"
兰平表示,他的团队刚刚完成了国家级的相关项目。通过大便的筛查、粪便的基因筛查、肠镜等手段,希望能够早期发现潜在的肿瘤发生可能性。目前,欧美国家早期肠癌发现率是 30%,中国的比例仅为 10%。" 早期肠癌的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 90%,如果我们能够提高早期肠癌发现率,可以大大提高生存率以及生存质量。"
兰平表示,未来,他所在的医疗科研队伍也在关注通过改变消化道微生态环境来改变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发展。
任东林:良好的饮食方式对于健康非常重要
中山六院盆底肛肠外科首席专家、肛肠外科任东林教授表示,从中医角度而言,绝大部分后天疾病与饮食有关,与消化道系统有关。
据介绍,消化道疾病按照年代可分为几个大类,第一阶段主要是感染性疾病,以溃疡、良性疾病为主;而随着经济生活、饮食结构改变、年龄的增加,进入第二阶段,肿瘤性疾病、器质性疾病患者就会逐渐增加起来。
目前,结直肠癌肿瘤、胃肿瘤、肝肿瘤、胰腺肿瘤患病人数在增加。在最新发布的肿瘤疾病谱中看到,消化道系统肿瘤几乎占据了肿瘤性疾病的一半以上,这是第二阶段。未来到第三阶段,消化道疾病有个功能性疾病的阶段,也就是随着人年龄增加身体机能退化带来退行性改变。" 未来我们可以在消化道领域的功能性疾病多加注意,早期布局。" 任东林表示。
" 绝大部分的病是吃出来的,同样可以通过很好的管理,把疾病吃回去。" 任东林认为,好的饮食健康管理能够提升健康水平。
从饮食上他专门提及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见饱则止,吃饭宜吃七成饱;
宜饥则食,肚子饿了说明消化系统可能需要新的能源、水分等;
食能以时,要吃顺应自己的食物,多吃当季节食物;
进食时食物不要过冷或过热,跟体温接近比较适宜。
另外,进食行为也很重要。" 例如要避免从早吃到晚,要留出一些时间给消化道休息,避免长期负荷运行。"
康亮:感染奥密克戎或有腹泻,但一般无后遗症
针对近期大家关注的新冠病毒感染问题,中山六院副院长、结直肠肛门外科康亮主任医师表示,奥密克戎感染除了发生在呼吸道外,也可以引起消化道相应症状,如腹泻、没味觉、不想吃东西、有点恶心。他称,约 10% 的奥密克戎感染者会出现腹泻症状。
但是,康亮提醒,奥密克戎感染有自限性,民众不必过于紧张,可以相应药物对症处理。
" 一般感染后有两三天不舒服,但过了 5-7 天整体免疫系统正常运行后,如果还存在不适,通过医生给予的抗病毒治疗、免疫治疗、呼吸道氧疗、激素治疗等综合治疗,大多数是可以痊愈的,而奥密克戎感染一般不会引起消化道疾病的后遗症。" 康亮表示。
高翔:炎症性肠病患病率增高,新药和治疗手段在进步
年仅 17 岁还在上高中的姑娘感染新冠病毒后吃了布洛芬退烧药,在空腹服药情况下,她发生了肠穿孔。如果是正常人,一个小手术就能解决了。" 但姑娘是一名炎症性肠病患者,如果不了解这个疾病史,直接手术容易会导致重新穿孔、重新手术的情况发生。" 兰平介绍,炎症性肠病已不是罕见病,须引起重视。
中山六院消化内科主任高翔主任医师介绍,炎症性肠病分为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炎症性疾病患病人数在增加,患病率在不同的城市都在增加,尤其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但同时,相应的药物和治疗手段也在增多。除了既往的传统药物,也有激素和免疫制剂,现在生物制剂也风起云涌,比以前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高翔指出,手术是解决溃疡性结肠炎并发症的最好手段,比如大出血、肠穿孔,关键时刻需要外科医生做内科医生们强力的后盾。另外有些患者服用药物疗效不明显,无法很好控制病情的情况下,也是需要手术治疗的。" 溃疡性结肠炎的手术通常需要做全结肠的切除和做小肠的储袋,患者手术后基本都能过上正常的生活。"
邓艳红:研究证实未来部分肠癌患者或有可能无需手术
中山六院院长助理、肿瘤中心教授邓艳红主导的一项研究入围 2022 年中国消化道领域十佳临床研究。她介绍,这项研究是在中山六院结直肠癌多学科团队通力合作完成的研究,是全球最早对其中一种亚型的肠癌开展术前研究,也是全球首个报道的术前使用抗 PD-1 单克隆抗体单药或联合 COX-2 抑制剂治疗 dMMR/MSI-H 的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的前瞻性临床试验。
研究发现,以 PD-1 为代表的单药免疫治疗组获得了 65% 的肿瘤完全消失,也就是说入组患者做完治疗后 3 个月进行手术,发现所有的肿瘤细胞已经消失了,切下来的全是纤维化组织。
另外一个队列是联合药物治疗组,这一队列发现有 88% 患者肿瘤完全消失。" 未来这部分类型的肠癌患者是有机会取消手术治疗的。" 邓艳红表示。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 通讯员 简文杨 戴希安 张源泉 唐小雨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