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奇谭》太上头了!
这部动画短片集,由八个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故事组成,仅上线一周播放量就突破 4000 万。
豆瓣评分 9.5,B 站评分 9.9。
截至目前,第二集《鹅鹅鹅》最让文脉君惊艳。
国画水墨山水的画风,颇具古意的题材,极具个性的默片形式和风格化叙事,还有颇具禅机的结尾 ……
奇幻诡谲,怎一个帅字了得。
有的朋友可能知道,片子里讲述的,其实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
这个故事汤显祖看过,纪晓岚看过,鲁迅看过,后来的张晓风、贾平凹都看过。
虽然版本可能略有不同,但震撼都一如既往。
那么这期推文,我们就来看看,当历史上众多文坛大咖看到《鹅鹅鹅》时,是什么反应?
观众一:康僧会
观看时间:三国
康僧会是天竺的得道高僧,祖上是在中亚地区游猎的康居人。
康僧会素来励行甚峻,为人弘雅又能笃至好学,所以可以 " 明解三藏 "" 博览六经 "。
三国时期,他杖锡东游来到中国,来到了雄踞东吴的孙权。
孙权开始不相信他,认为这个和尚满嘴夸诞之词。
直到康僧会将舍利呈给孙权,满朝的官员都来围观,五色光芒,瑞彩千条。孙权把舍利倒在一个铜盘上,没想到舍利落下,直接将铜盘撞碎了。
孙权大为叹服,立即下令修建寺庙。这是吴国最早建立的佛寺,所以名为建初寺,建佛寺的地方也被叫做佛陀里。
从此,江左一带佛学兴起。
在建初寺,康僧会身体力行,翻译著述了很多经典。这里面就有一本《旧杂譬喻经》。
△《江苏文库 · 研究编》的《南朝佛教与文学》讲述了《旧杂譬喻经》的故事
《鹅鹅鹅》的故事原型,就载于这本《旧杂譬喻经》中,相当于一部天竺版的《鹅鹅鹅》。
可以说,这个故事由南京建初寺走向全国。
这版本确实很有天竺风情:
太子上树,逢见梵志独行来入水池浴。出饭食,作术吐出一壶,壶中有女人,与于屏处作家室,梵志遂得卧。女人则复作术,吐出一壶,壶中有年少男子,复与共卧已便吞壶,须臾梵志起复内妇着壶中,吞之已作杖而去。
讲完了这个故事,《旧杂譬喻经》最后还提了一条 " 观后感 ",叫做——
" 天下不可信女人也。"
女人不可信,这个观后感讲道理有点怪,我们看下一位观众怎么说。
观众二 吴均
观看时间 南朝
时间流逝,《旧杂譬喻经》里的故事也在神州大地上落地生根,逐渐演化。
原本故事里的 " 梵志 ",也就是婆罗门,先是变成了《灵鬼志》中的 " 外国道人 ",到了梁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里,又变成了 " 鹅笼书生 "。
阳羡许彦相绥安山行,遇一书生,年十七八,卧路侧,云脚痛,求寄鹅笼中。彦以为戏言,书生便入笼,笼亦不更广,书生亦不更小。宛然与双鹅并坐,鹅亦不惊。彦笼而去,都不觉重。前行息树下,书生乃出笼谓彦曰:" 欲为君薄设。" 彦曰:" 善。" 乃口中吐出一铜奁子,奁子中具诸肴馔 ……
相传,这本《续齐谐记》是吴均所写。
在吴均眼中,这已经完全是一个中国风的故事了。
吴均生于宋明帝年间,卒于梁武帝年间。史书上说他是家世寒贱,但好学有俊才。
这个人很有诗才,有人称他是 " 开创五绝五律先河的第一人 ",钱钟书将他与郦道元并称,即 " 吴少许足比郦多许 "。
吴均也在南京做过官。
不过,梁武帝萧衍好像挺瞧不上他的,俩人发生过很多不愉快。
一次,梁武帝曾招群臣用五字叠韵联句,刘孝绰、沈约、何逊 …… 人人都对上了,只有吴均 " 沉思良久,竟无所言 "。
因为这个事儿,梁武帝就较上劲了。
有回,吴均上表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梁武帝不批准。
结果这个吴均就私撰《齐春秋》,成稿 30 卷。
可能没说自己什么好话,梁武帝看完之后非常不高兴,以 " 其书不实 " 为名,下令焚之,给吴均免了职。
观众三:金圣叹
观看时间:明末清初
明代中后期,复古思潮兴起,当时的人们觉得,志怪小说 " 搜事可以警世,讬讽可以矩俗,属辞可以娱目,谈异可以悦心 "。
这时候,我们第三位观众登场了,这就是苏州的大才子、" 水浒脑残粉 " 金圣叹。
当初他在评水浒《宋江兵打大名城,关胜议取梁山泊》时,夹批道:
看他初被人荐便转荐人,写豪杰胸襟真与奸臣天壤。看他一个背后人引出一个背后人,章法与杨(阳)羡鹅笼无二。
在金圣叹看来,《水浒传》这么介绍人物次第出场,叙事技巧和鹅笼书生类似,笔法鬼魅,非常有趣。
当然,也道出了他对于 " 鹅笼书生 " 的熟稔与欣赏。
不得不说,就金圣叹个人的气质感觉,跟《鹅鹅鹅》还不是一般的搭,都是天马行空,不拘一格。
想知道金圣叹是个怎样的人,看看他的 " 死法 " 就知道了。
△《江苏文库 · 研究编》中的《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 · 金圣叹》
话说当年哭庙案,金圣叹被抓了,判了死罪。
有天,他把狱卒叫了过来,神秘兮兮地说,自己这有一封家书,能不能托你转交给我的家人,家人看到后就死而无憾了。
狱卒一听,慌忙跟上司汇报,这么大一人物,临终前究竟要交代什么了不得的事情?
谁知道,当狱卒和上司打开家书,脸上的表情要多难看有多难看。只见上面写着—— " 字付大儿看: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吾无遗恨矣。"
就是说,儿子你听好了,盐菜与黄豆一起嚼,就跟核桃一个味似的,这个秘方你知道,我就没有遗憾了。
传说,到了刑期这天,犯人跪好了,他跟刽子手表示,自己耳朵里有两张银票,待会砍头先砍自己,砍完可以拿银子。刽子手一听很开心,表示一定好好服务。
谁知道一刀下去,脑袋是切了,从耳朵里掏出两张纸条——一个 " 好 ",一个 " 疼 "。
观众四 纪晓岚
观看时间:清中期
纪晓岚也是这个故事的忠实粉丝。
如果读过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一定对 " 鄱阳湖谈鬼 " 有很深的印象。
王菊庄言:有书生夜泊鄱阳湖,步月纳凉。听王菊庄说:有位书生夜里泊船在鄱阳湖,他在月下散步纳凉。
至一酒肆,遇数人,各道姓名,云皆乡里。不知不觉来到了一家酒店前,碰到许多人,他们各自说出了自己的姓名,一经介绍后,才知道彼此都是同乡 ……
书生因戏曰:" 此称奇绝,古所未闻。然阳羡鹅笼,幻中出幻,乃辗转相生,安知说此鬼者,不又即鬼耶 ?"
讲的故事不复杂,就是说有个书生夜泊鄱阳湖,月下散步纳凉,遇到同乡数人喝酒说鬼。
其中一个人说,他之前遇到过一个读书人,言谈中说鬼让人厌恶,读书人说,鬼也有雅俗。之前自己游西山,见到一人论诗,见解独到,正想详聊结果居然发现此人是鬼,一笑就消失了。
书生听完开始瞎起哄," 说不定这个说鬼的人,也是鬼哦。" 没想到,在场的所有人都变了脸色,化成一缕缕青烟飘散了,
纪晓岚在故事结尾明确说起,自己是受 " 鹅笼书生 " 的影响,沿用这一结构模式,塑造出飘忽迷蒙的美学意境。
△纪晓岚
这个故事在清代影响很广,不仅是处庙堂之高的纪晓岚,在江湖之远的蒲松龄同样深受影响。
他在长诗《短禾行》的最后四句这样写道。
圣明发粟赈灾民,升斗均期饥腹充。
世态渔洋已道尽,人间何事不鹅笼。
△《四库全书》中的《阳羡书生》
古往今来,这个奇幻诡谲的故事长盛不衰。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汤显祖称之 " 展转奇绝 ",鲁迅说它 " 尤其奇诡者也 "。
放眼当代,如贾平凹的《太白山记 · 饮者》,张晓风的《人环》都能找到这个故事的影子。
所以,《鹅鹅鹅》的爆款并不是个意外,透过绝美的画面,还有大量精巧的留白,相信你也会觉得——
这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中国故事。
文 | 现代快报 + 记者 郑文静 王子扬
来源:江苏文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