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色调的甬道上,跳跃着不同字体的 " 兔 " 字,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春秋时期的篆书、秦汉的隶书 …… 直到简体汉字,带观众走进古老的商朝,走进殷墟甲骨文的世界。这是 " 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 " 中的场景。
(殷墟甲骨展区中不同字体的兔字投影。记者柯立 摄)
1 月 13 日,记者到国家典籍博物馆探馆。" 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 " 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主办。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殷墟甲骨的发现,使仅存于典籍中的商代被世界承认。甲骨文发现 120 余年来,研究者遍布数十个国家;2017 年,甲骨文入选 " 世界记忆名录 "。国家图书馆收藏甲骨 35651 件,约占存世总量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上甲骨藏量最多的单位,其中有字甲骨 34783 片。
此次大展中的 " 殷墟甲骨 " 专题,以清末甲骨文被发现为起点,展示了殷墟多次考古发掘的成果,拉开了甲骨文研究的序幕;通过甲骨实物展示、考古资料和场景再现、研究成果集锦等,盘点了百年来中外学者孜孜不倦研究甲骨文的历程,探寻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突出甲骨文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最吸引人的自然是 54 件甲骨实物。
(现场展出的甲骨文十二生肖象形字。记者柯立 摄)
展览结合互动科技,通过多样化的创新设计进行场景复原,设置了甲骨文 " 立体画卷 "、甲骨文的 " 姓属林 "" 模拟占卜场景区 " 等,利用空间立体复原以及声光电相结合的手段,呈现震撼、绚丽的视觉效果,带给观众全新的体验,让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都能理解甲骨文蕴藏的文化知识,传承来自远古的文化记忆。
(殷墟甲骨展示的商代文化神秘精深。记者柯立 摄)
除了在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盛大展览,国家图书馆还结合展览主题,与京港地铁联合主办的 M 地铁 · 图书馆,在北京多个地铁站推出公益文化项目 " 探寻文明的印迹 " 活动。国家图书馆地铁站是三条地铁线路换乘的枢纽站,记者从 E 口内进入站内,看到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四个主题的文物仿制品 11 种。
(清光绪二十年的大金榜。记者柯立 摄)
一审丨编辑 徐英杰
二审丨值班主任 刘宇玮
三审丨值班总编 张鹏
来源丨大武汉客户端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