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路的名称自然是民国年间才有的,民国三十一年(1942 年)出版的《贵阳指南》记有中华南路和中华北路,南路指盐行街至大十字一段,北路指大十字至北门桥一段。贵阳解放后,许多街道名称改了,而 " 中华 " 路依然未变,但重新作了划分,大南门至大十字为中华南路,大十字至喷水池为中华中路,喷水池至六广门为中华北路,以后中华北路延伸到省政府。中华路是贵阳城区的主干道,自元以来这条路就是贵阳的通衢大街,是贵阳城市街道的中轴线。它穿越了几多世代,见证了贵阳历史的沧桑,集中反映了城市的巨大变迁。
元代的顺元城有东、南、西、北四门,以南门至北门的街道为纵轴线,东门至西门的街道为横轴线,两道正交则成大十字,从此确定了贵阳街道的基本框架和格局。大十字的名称那时虽未出现,但元代所建的大兴寺和大道观表明这里总是城的中心。因当时的北门在钟鼓楼(今勇烈路),南北大街大约只有 1 公里。
明代拓建贵阳城后,北门移至今喷水池,这条大街也随之向北延伸,从南至北的大街分为两段,大十字以南为城南正街,以北为城北正街。街上最引人注目的景观是牌坊,有三牌坊、四牌坊、谯楼坊、凤鸣坊等,当然还有一牌坊和二牌坊,只是不著名罢了。正街商业繁盛,牌坊下多成集市,自南而北有南市、三牌坊市、四牌坊市、谯楼市、凤鸣市和北市,南门外有马荣街、绣衣坊市和猴场市,出北门有十字街市、渔港铺市、洪边门市及免场市。沿街建有许多寺庙,著名的有永祥寺、吉祥寺、忠烈宫、寿福寺、大兴寺、东狱庙、城隍庙等,庙会极为热闹。
明末清初,北门外人烟稠密,商贾辐辏,形成新的街道,南北向大街延伸至六广门。城南大街,习惯上把南门口至双土地(今阳明路)一段称为大南门,双土地至吉祥寺(今遵义路口)一段称盐行街,吉祥寺与仓门口(曹状元街附近)间为红牌坊,仓门口至粮道巷(今科学路)一段为三牌坊,粮道巷至独狮子(今醒狮路)一段为小井坎,独狮子至大十字一段为南大街。城北大街,习惯上称大十字至抚牌坊(今省府路)一段为北大街,抚牌坊至王家巷(今勇烈路)一段为钟鼓楼,王家巷至车家巷(今富北西路)一段为三道坎,车家巷至北门桥一段为一品坊。内外两城交界处(今喷水池)为黑石头,往北至十字口(黔灵路口)为广东街,十字口至六广门为南京街。
自清以来,从大南门至六广门的大街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盐行街上有协兴隆、永隆兴、永发祥等 20 多家盐号。从盐行街至北门桥的大街上,集中了 60 多家绸缎铺、40 多家百货铺、德大生、同义泰、马文泰等纱布号资本雄厚。广东街有 30 多家丝线铺,俗称丝线街。南京街是城北大米市,卖油的多是江西客商。虽曰 " 大街 ",但街宽不过一两丈,对面铺子的人可以谈话。店铺是一楼一底的木结构房屋,为了防火,房屋之间有封火墙,门前有蓄水的石缸。店前挂着招牌、幌子和灯笼,小贩沿街叫卖,阔绰的人骑马坐轿。
1927 年周西成修 " 马路 ",首先拆除北门一带城墙,从大南门至六广门的道路畅通无阻,街上可通行汽车、黄包车。周西成死后,省政府决定为他立铜像,从此黑石头改名铜像台。抗战期间,在大十字的岗亭上安装了一座四面可见的时钟,人们风趣地说:" 大十字的钟——各走各的路 "。街上人来人往,车辆穿梭如织,岗亭上站着一个中国警察和一个美国兵指挥交通。1945 年杨森修 " 高级路面 ",中华路一段用块石铺路。
1949 年贵阳解放,中华路发生巨大变化。1951 年在中华路开通贵阳的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1952 年最先将中华路改为水泥混凝土路面。1954 年拆除铜像台改建为喷水池,四周修建贵阳饭店、邮电局、民族商店、百货公司,开始了旧城改造。从喷水池起修建延安路直通客车站,又从邮电大楼起修建朝阳路(今遵义路)直通火车站。从 1996 年起,对中华路进行整体改造,数十幢高层建筑拔地而起,中华路焕然一新。
作者 史继忠
编辑 段筠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