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 滴、滴、滴 ……" 新春佳节,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ICU 病房)里,和往常一样安静而忙碌,医护人员有的匆匆走过,有的守在病房里盯着病人的病情变化,他们忙着救治各类病人,在这辞旧迎新的日子里为 " 生命守岁 "。
双峰 " 叠加 ",重症病房超负荷运行
1 月 18 日,距离春节还有三天,这一天,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虎年的最后一次质控大交班。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院科被很多网友称为 " 重症天团 ",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不仅要收治南京地区的危急重症患者,还负担着周边地区甚至外省的重症患者的指导、抢救任务。2020 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时代楷模、全国著名重症医学专家邱海波教授领衔的精兵强将南征北战,在 ICU 里与死神抢夺生命。
早晨 8 点,科室里 60 多名医护人员挤在护士站里。 " 帮病人整理被子时一定要注意消毒 "" 每三天给危重症病人检测核酸,观察病毒载量的变化,更有利于病情评估 "" 近期俯卧位通气的病人增多,这期间要注意病人安全,及时调整体位 "…… 交班会上,医生和护士们事无巨细地将过去一段时间里出现的情况,需要注意的事项一一汇报,互相交流总结经验。
一个半小时的质控大交班,大家全程站在那里认真地听着,有的拿着笔记录下要点,有的则在手机上查询病人的救治记录。
质控大交班,每月一次,是邱海波在当科主任时定下的规矩,延续了近 20 年。
抓规范,揪细节,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病人的安危。整场质控大交班,重症医学科主任杨毅全程保持着抱臂的动作,认真得倾听着,时而眉头紧皱,时而点头。
" 无论病人怎么多,所有的医疗行为规范,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 请大家务必,务必,务必注意安全。" 在交班会的最后,重症医学科主任杨毅一连用三个 " 务必 ",提醒同事们在节日期间注重自身安全,注意病人的安危。
按照国人传统,春节期间非病重一般不到医院去,其它科室过年可以轻松点,但 ICU 不行,全年无休,过年过节都一样。因为来的都是急、危、重患者,重症科医生是 " 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
早在春节前,杨毅就在考虑和准备节日期间重症病房的人力以及物力的安排,制定了三级值班制度:值班、备班和三线班。" 今年过年对病房来说有些特殊,我们面临两重压力,本身常规的节假日的重症病人叠加前一段时间留下来的新冠重症病人,病房处于超负荷状态,要做好准备充分来应对。" 杨毅说," 这一年不容易,越是春节越不能掉以轻心,这也是医护人员的责任所在。"
时刻盯牢,24 小时随叫随到
除夕,中大医院的重症病房内贴上了福字和春联,为了让病人在医院也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医护人员自己动手写了 " 福 " 字和春联," 让住院的患者有一个好心情,让他们也能开开心心过年。" 护理单元总护士长李晓青说。
在护士站的墙上,大大小小的显示屏与病床上的病人相连接,跳动的数字实时反映着病人们血氧、心率状况等生命体征,一旦有病人的指标出现异常,急促的警报声就会立即响起。
七十多岁的马奶奶是去年 12 月南京 " 第一波 " 疫情暴发时感染新冠的患者,如今已她在重症医学科住了二十多天,目前正在接受二氧化碳清除仪器的治疗。在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类似马奶奶这样感染新冠的老年病人还有很多。
早上 8 点,主任助理谢剑锋准时出现在病房里,查房、治疗策略制定、了解每一位病人的病情变化。" 年三十、初一、初二我值班,其它时间备班。" 谢剑锋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其实备班也不能在家里,只能在医院附近转转,必须随叫随到。" 即使我回家了,也不安心啊!谢剑锋介绍,最近一段时间一些 ICU 的重症病人陆陆续续转到普通病房了,有的甚至康复出院了。但目前还有 70 多位有基础疾病的老年重症患者在救治。像马奶奶身上使用的二氧化碳清除仪,以及 ECOM 等高级医疗仪器,都需要他到医院亲自操作。作为苏州人,谢剑锋已经三年没有回老家过年了," 习惯了,我们重症医生,过年通常都是‘泡’在病房里。说起新年愿望,他说," 我希望新的一年里疫情赶快过去,大家的生活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样子。"
" 希望每个病人都向好的方向发展 "
除夕、年初一同样在病房过年的还有李晓青。春节期间,李晓青的一个班是 24 小时,早上 7 点进入病房,她在病房里走了一圈,看看有没有特殊的危重病人,再把夜里发生的情况协调处理一下。8 点一过,李晓青就和各个区的护士医生一起查房,一圈下来差不多 10 点多了,她在本子上记下了这一天需要重点关照的病人。然后她开始对查房中提出的护理措施一一落实," 这样才能对病人真正有效 ",李晓青说。
此后的时间里,作为总护士长,李晓青在不同的病区间穿梭巡查,遇到某个区需要抢救,她还需要立即协调护士和设备。" 晚夜间,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出现在哪里,至于晚上几点能休息,那要看病房的情况,而通宵更是常有的事。" 李晓青说。
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郭兰骐的女儿今年刚刚 9 岁,正是黏人的时候。从去年 12 月开始,加班更是成了她工作的常态。加班时, 郭兰骐经常接到女儿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最常提的问题就是 " 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
医护的家属在盼望他们回家,病人的家属同样如此。在重症监护室门口,从早上开始,病人的家属们就会在聚集门外等待,每当重症监护室的大门打开,他们都会不约而同伸长脖子向里面张望。他们在盼望,盼望着医生能够带来好消息,盼望着自己的家人能够平安归来,能够一家人团聚,好好过个年。
郭兰骐无比清楚这一点,她轻轻地将对女儿的亏欠埋在心底," 医务人员的子女可能会慢慢习惯吧。" 她说,然后继续坚守在岗位上。而每当有病人能够转危为安、离开重症转去普通病房,对她来说都是件值得喜悦的事。" 希望后面留在病房的病人都往好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好。"
现代快报 + 记者 安莹 邱骅悦 / 文 施向辉 刘畅 / 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