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适宜看梅。
梅花卓尔不群,点染先春,绝不媚俗争艳。这稀疏的花儿,开在寒冷的冬日,有着生命的顽强与倔强。有了它,冬日才有生动的成分。
" 梅以韵胜,以格高。" 在古代,看梅是私密的行为,不适宜吆五喝六,二三知己,两三瘦驴,足矣。因为私密,梅就显得珍贵。早梅初开之际,陆凯自荆州摘下一枝梅花,托邮驿专门赠给远在长安的范晔,并附一短诗:" 折梅逢驿使,寄予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这虽属秀才人情纸半张,却温情至极、浪漫至极。梅花能传递眉间心头之事,也着实令人眼热。
古人折枝采花是寻常事,可寄情,可簪戴,也可瓶插。特别是在冬日,幽居一室,品茗赏心,少不得这样的清供之物陪伴。
瓶中插花,由来已久。在中国文人的眼中,花是知音和情感寄托。一草一木总关情。文人借草木抒发心志,以花枝表达情韵,从一花一叶中体悟世间万象。" 小小水冰青琉璃,梅花横斜三四枝。若非风日不到处,何得香色如许时。" 梅花就如沉香一样,长在书室中与诗人相互依傍。
插花自然需要瓶子,古人用来插花的瓶子种类多,有金属类,更有瓷花瓶。而用来插梅花的瓶,有一个专门的名字:梅瓶。
" 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这是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的解释。梅瓶早期因侈口外卷、溜肩、腹部修长形如鸡腿,而被称为鸡腿瓶。鸡腿瓶也称鸡腿坛,粗壮者又称 " 象腿瓶 "。宋代的梅瓶,器体一般高且偏瘦,肩部向下斜,足部长而接近于直线,被称为 " 经瓶 ",是盛酒的用器。这个名字的由来,跟宋代皇家的讲筵制度有关。当时 " 讲经 " 也叫 " 讲筵 "。讲筵过后,皇家要赐宴饮酒。当时的酒,就装在这样的瓶子里。而且,梅瓶多用于盛梅酝酒。想来,梅酝是用梅子酿制的。苏轼在《答程天侔》中说:" 惠酒绝佳。旧在惠州,以梅酝为冠,此又远过之。" 一生旷达的他,在生活困厄、沉沦之时依然处之泰然进、穷通皆乐,没有忘记美酒滋味,不知酒量如何,能否借得这杯中物浇心中块垒?
不说饮酒,还说瓶插梅花。" 古铜壶、龙泉、均州瓶有极高大二三尺者,别无可用,冬日投以硫磺,斫大枝梅花插供亦得。" 因为用来插梅花枝,这瓶子就有了一个诗意的名字。即使瓶口上没有插花,它依然如冰清玉洁的美人,散发着梅花般的幽姿逸韵。" 偶得数枝梅,插向陶瓶里。置之曲密房,注以清冷水。肌肤若冰雪,寒极粟不起,岁晏且闻香,春深看结子。" 这是仇远在以花抒情,以花抒怀,借花传情。" 胆样银瓶玉样梅,北枝折得未全开。为怜落寞空山里,唤入诗人几案来。" 这是杨万里写的《瓶里梅花》诗。梅衔霜而发,映雪而开,天姿灵秀,清隽卓绝,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
" 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寓意于物者,自得之 "。在小小的梅瓶中供花,是赏心快事,也是自我历练。"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这是李清照记起的幼时快乐幸福时光,虽然有 "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 的苦楚,但更多的是期冀。" 盘装荠菜迎春饼,瓶插梅花带雪枝。" 大地雪初化、冰未融之时,吃着春饼,看到这一枝带雪的梅花,心中便如春天般无限明媚起来。
图片源自视觉中国
来源 黔中书
文 任崇喜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