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想来,人间的芬芳,哪种不是来自泥土呢?而泥土散发的芬芳,最初是以乡俗的形式传播开来,并通过乡俗一辈辈递延下去的。
就说我老家还保留的 " 糊仓 " 吧,那是期盼丰收的喜乐呢。春天插秧时,有秧头秧尾之分。秧头就是插秧的第一天,有个简单的仪式,主人发给插秧的人每人一只咸鸭蛋,可谁都不轻易抢先下田,得公推插秧能手先行,这仿佛奥运会开幕的圣火,得推举主办国最有名望的选手来点燃。插秧的最后一天称秧尾,插下最后一棵秧苗后,参加插秧的人纷纷直起腰来,长长舒一口气儿,抓起田泥寻田主,田主跑动着躲闪,插秧人尾追不放,嘻嘻哈哈,大呼小叫,终于逮住了,就毫不手软地将泥巴往主人身上使劲涂抹,这就是插秧时节最具喜庆色彩的一幕:糊仓。
" 砸婚 ",在偏远的村子里时而还能见着。男婚女嫁,是乡间人家顶了天的事,尤其迎娶方往往倾其所有,要将婚礼办得光鲜些。远亲近邻们,家家都凑份子,家底殷实的,准备一份红包,写上 " 鸾凤和鸣 "、" 百年好合 " 之类的贺词,爽气大方地送过去,自然使主家喜滋滋的,脸面上溢出光彩来;家境平平的,扯上几尺红布覆在一瓢鸡蛋上,通过女人递送过去,顺便去新房遛一圈,赞它几句,也照样获得主家的欢心。昔日与主家有过屋基地角之争,抑或为猪啃青苗、鸡鸭抢食等鸡毛蒜皮事红过脸的人家,也借机备 " 份子 " 去表达和好之意,一笔勾销两家积下的不快。迎亲的爆竹响起,人群哗啦涌到村口,姑娘小伙子们个个手里捏着塘泥,泥点便从各个角落射向了新娘。娘家陪同的妇女、婆家的女长辈笑骂着、遮挡着,可新娘仍不免会 " 中弹 "。新娘身上落的泥点越多,寓意这个家族越是兴旺。
还有,就是起年鱼,定要在张网前,给大师傅糊泥巴取乐,那是祈盼鱼多且肥。
如今,一些不合时宜的乡俗形式虽已消失,但乡俗的芬芳仍在乡村的血脉里流淌着。乡间,不同于城市的地方也许就是多了些乡俗,说中听些文雅点,应该叫乡村文化吧。如果你在城里待久待烦了,不妨到乡俗里去作一次轻快的行走,或许你会发现:乡俗也是芬芳的,像田头地角不经意开放的碎花野朵。如果这芬芳真的撩起了你的兴致,也许你会追逐这芬芳的源头而去,一不小心,或许你会淘到乡俗精髓的结晶哩。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来源 黔中书
文 达平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