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假期,疫情未出现明显反弹,在整个流行过程中,未发现新的变异株,我国本轮疫情已近尾声。" 最新一期的《China CDC weekly》(《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周报》)刊登的《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和监测数据概述》(以下简称《概述》)如此总结。
该《概述》由中国疾控疾控中心 1 月 25 日发表。《概述》利用各省报告的监测数据,对 2022 年 12 月 9 日至 2023 年 1 月 23 日,全国新冠病毒感染诊疗和监测数据进行初步分析。
《概述》显示,我国本轮疫情在 2022 年 12 月下旬达到高峰,其后不断下降,各省走势基本相近,城乡也基本同步,门(急)诊人数、在院重症人数、在院死亡人数均呈现下降趋势,至 2023 年 1 月下旬全国整体疫情已降低至较低水平,医疗救治压力进一步放缓。
具体而言,我国核酸检测阳性率在 2022 年 12 月 25 日达高峰(29.2%),抗原检测阳性率在 12 月 22 日达高峰(21.3%),并均于 2023 年 1 月下旬降至 6% 以下。同时,全国发热门诊就诊人数也在 2022 年 12 月下旬达峰,单就城市情况来看,北京、天津、河北等省份达峰时间稍早;至 2023 年 1 月下旬,发热门诊城乡就诊人数较峰值均下降 90% 以上。
全国在院患者达峰比感染达峰稍晚,于 1 月 5 日达峰,达到 162.5 万人;其中阳性重症患者也在当日达到峰值,为 12.8 万人,其后在 1 月 23 日回落至 3.6 万人。在院死亡病例数于 1 月 4 日达到每日峰值 4273 人,1 月 23 日回落至 896 人。
去年 12 月下旬全国感染达峰,各省达峰时间不一,城乡基本同步
《概述》报告了全国感染监测数据,既有核酸检测数据,也有抗原检测数据,还有哨点社区人群感染监测情况。其中,核酸检测阳性率在 2022 年 12 月 25 日达高峰(29.2%),抗原检测阳性率在 12 月 22 日达高峰(21.3%),并均于 2023 年 1 月下旬降至 6% 以下。
2022 年 12 月 8 日以后,全国(不含港澳台,下同)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实行愿检尽检,同时部分地区对重点人群开展定期核酸检测。受居民检测意愿影响,各省核酸检测量不断减少,如 12 月 9 日检测量达 1.5 亿,2023 年 1 月 1 日降至 754 万,23 日降至最低 28 万人。
2022 年 12 月 9 日后,各省份报告人群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阳性人数 12 月 22 日达到高峰(694 万)后逐步下降,2023 年 1 月 23 日降至最低 1.5 万;检测阳性率 2022 年 12 月 25 日(29.2%)达高峰后逐步下降,2023 年 1 月 23 日降低到 5.5%。
各省核酸检测阳性率达峰时间不一,其中北京和天津分别在 2022 年 12 月 14 日和 19 日达峰;四川、重庆、湖北等 15 省份在 12 月 21-24 日期间达峰;湖南、浙江、广西等 15 省份在 12 月 26-28 日期间达峰。各省达峰后下降速度不一,目前均已降至较低水平,超过七成省份降至 10% 以下。
本文图片均为《概述》附图。
就抗原检测情况来看。2022 年 12 月以来,部分省份建立居民抗原检测信息收集应用程序(APP),居民可自愿上传抗原检测结果。各省份报告抗原检测量较低,并逐渐减少,从 2022 年 12 月 19 日的最高 189 万下降到 2023 年 1 月 23 日的最低 10.5 万。
报告省份的抗原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自 2022 年 12 月 9 日后快速上升,12 月 22 日达高峰(33.7 万、21.3%)后波动下降,2023 年 1 月 23 日降至最低,分别为 4773 和 4.5%。
近日少数省份核酸和抗原检测阳性率略有上升,可能受有症状人群、有暴露风险人群检测意愿更高,社区人群检测量不断降低有关,同时春节假期人群流动性增加,也可能造成部分未感染人群感染风险加大。
自 2022 年 12 月 16 日,在各省设立社区人群哨点开展感染情况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各省各选取省会城市、一个大城市和一个县,每个省会城市至少抽样 2000 户(不少于 5000 人),每个大城市至少抽样 1500 户(不少于 3000 人),每个县至少抽样 1000 户(不少于 2500 人)。最小抽样单位为家庭,所有选定家庭的家庭成员都作为监测对象,共约 42 万人,主要了解核酸和抗原检测情况。
从 2022 年 12 月 16 日至 2023 年 1 月 12 日,对哨点社区人群每周进行两次调查(共开展 8 轮),1 月 13 日起,每周一次调查。日均新增阳性率(指本轮调查期间平均每日的新增核酸和抗原检测阳性率),从第一轮(2022 年 12 月 16 日至 19 日)的 4.13% 下降到第 9 轮(2023 年 1 月 13 日至 20 日)的 0.13%,第二轮(2022 年 12 月 20 日至 22 日)最高为 6.30%。其中城市地区日均新增阳性率从第 2 轮最高的 6.89% 下降到第 9 轮的 0.13%。农村地区日均新增阳性率从第 2 轮最高的 4.79% 下降到第 9 轮的 0.12%。结果显示,目前全国疫情社区人群感染水平已降至较低水平,城乡疫情走势基本同步。
全国发热门诊去年 12 月下旬达到就诊高峰,次月下旬大幅回落
《概述》显示,全国农村地区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诊室)及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门诊(诊室)的就诊人数均在 2022 年 12 月下旬达峰,其后于 2023 年 1 月下旬大幅回落,较峰值下降 90% 以上。
全国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 2022 年 12 月 23 日达到峰值 286.7 万人次,之后连续下降。2023 年 1 月 23 日回落至 11.0 万人次,较峰值下降 96.2%。
全国农村地区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 2022 年 12 月 23 日达到峰值 92.2 万人次,其后波动下降。2023 年 1 月 23 日回落至 5.0 万人次,较峰值下降 94.6%。
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 2022 年 12 月 22 日达到峰值 195.4 万人次,之后连续下降。2023 年 1 月 23 日回落至 5.9 万人次,较峰值下降 97.0%。各省城市发热门诊诊疗量趋势基本相近,除北京、天津、河北等省份达峰时间稍早外,其他省份均在 2022 年 12 月下旬达峰。
《概述》还提供了哨点医院每周流感样病例检测数据,流感样病例在 2022 年 12 月 19 日 -25 日这一周达到高峰 12.1%,其后在 2023 年 1 月 16 日 -1 月 22 日这一周回落至 2.0%。
2022 年 12 月 12 日起,在我国已建立的流感监测网络哨点医院(共 824 家哨点医院,包括国家级哨点医院 546 家、非国家级哨点医院 278 家)和国家级网络实验室(402 家)开展了新冠病毒感染监测。
2022 年 9 月 -12 月上旬,哨点医院每周流感样病例(ILI,Influenza-like Illness,体温 ≥38°C,伴咳嗽或咽痛之一)数稳定在 10 万左右,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就诊人数比值(ILI%)在 2.7%~3.6% 区间波动。ILI 第 50 周快速上升,第 51 周(12 月 19 日 -25 日)ILI 达到最高 60 万。
ILI% 从 50 周开始快速上升(8.5%),51 周达到最高 12.1%,从 52 周起快速下降,至 2023 年第 3 周(1 月 16 日 -1 月 22 日),已回落至 2.0%(图 2-5)。
从不同片区看,各片区 ILI% 到达峰值的时间接近,其中西南和华中地区在 2022 年第 50 周达到高峰(分别为 11.8%,9.2%);西北、华南、华东、华北地区和东北在 51 周达到高峰(分别为 11.3%,15.3%,13.7%,5.6%,11.2%),随后持续下降(图 2-6)。目前各地 ILI% 均回落至本轮疫情之前水平,甚至更低。
网络实验室对流感样病例标本同时进行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检测,从 2022 年第 49 周(12 月 9 日),新冠病毒阳性率开始逐渐增加,全国整体在第 51 和 52 周期间到达高峰后开始波动下降;同期流感病毒阳性率则逐步降低,至 12 月下旬降至极低水平(图 2-7)。从不同地区来看,各地区流感样病例标本中新冠病毒阳性率达峰时间接近,其中华中、西南、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在 51 周达到高峰(分别为 :73.2%、72.5%、58.3%、44.4%、38.4%);华东、华南地区在 52 周达到高峰(分别为 :73.0%、68.4%),随后下降(图 2-8)。
全国在院患者 1 月 5 日达峰,当月下旬明显回落
《概述》显示,全国在院新冠患者于 2023 年 1 月 5 日达峰,达到 162.5 万人;其中阳性重症患者也在当日达到峰值,为 12.8 万人,1 月 23 日回落至 3.6 万人。在院死亡病例数于 1 月 4 日达到每日峰值 4273 人,1 月 23 日回落至 896 人。
全国在院新冠感染者于 2023 年 1 月 5 日达到峰值 162.5 万人,之后持续下降,1 月 23 日回落至 24.8 万人,较峰值数量减少 84.8%。
全国在院阳性重症患者数于 2022 年 12 月 27 日至 2023 年 1 月 3 日期间每日增量接近 1 万,1 月 4 日增量明显下降,1 月 5 日达到峰值 12.8 万人,之后持续下降,1 月 23 日回落至 3.6 万人,较峰值下降 72.0%。
目前,各省在院新冠感染者和阳性重症患者均仍处于持续下降过程。在院阳性重症数,除广东、山东、广西、福建 4 个省份略超 2000 例以外,其余 28 个省份均已下降至 2000 例以下。
在院死亡病例数于 2023 年 1 月 4 日达到每日峰值 4273 人,之后持续下降,1 月 23 日回落至 896 人,较峰值下降 79.0%。
此轮流行株为 BF.7 和 BA.5.2,未发现新变异株
《概述》显示,我国持续开展新冠病毒变异监测,就病毒变异监测情况来看,2022 年 12 月 12 日后,各省又在 3 个不同地区各选择一家医院作为病毒变异监测哨点医院,采集门诊和在院病例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并进行序列测定。同时,在全国陆路、水路和空港口岸开展入境人员病毒变异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此轮疫情流行株为 BF.7 和 BA.5.2,未发现新的变异株。
监测显示,我国本土病例中,BF.7.14 占 BF.7 的 96.7%;BA.5.2.48 占 BA.5.2 的 60%。《概述》总结了 BF.7.14 及 BA.5.2.48 变异株的流行情况。
2022 年 9 月 26 日至 2023 年 1 月 23 日,全国共报送 18906 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共存在 69 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 BA.5.2(70.8%)和 BF.7(23.4%),BA.2.76 等 13 种进化分支构成比在 0.1%~1.3% 之间,54 种进化分支的构成比小于 0.1%(共占 1.1%)。
2022 年 12 月 1 日至 2023 年 1 月 23 日,全国共报送 10165 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全部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共存 2 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 BA.5.2(70.2%)和 BF.7(28.3%)。共发现重点关注变异株 11 例,其中,1 例 XBB.1,1 例 BQ.1.1.17,4 例 BQ.1.1,3 例 BQ.1.2,2 例 BQ.1.8。
就各省份情况而言,总体来看,北京和天津以 BF.7 为优势株;江苏和内蒙古 BF.7 和 BA.5.2 基本持平;其他省份均以 BA.5.2 为优势株。
《概述》还总结了 BF.7.14 及 BA.5.2.48 变异株的流行情况。
根据 Pango 命名法的最新数据,BF.7 含有 4 个特征氨基酸突变位点:ORF7a:H47Y、ORF1b:L238F、S:C1243F、ORF1a:V274L 和一个特征核苷酸突变位点 C29632T 被命名为 BF.7.14。测序结果表明,输入病例中,BF.7.14 占 BF.7 的 37.4%,主要集中在 2022 年 12 月,最早报告时间为 2022 年 9 月 25 日。本土病例中,BF.7.14 占 BF.7 的 96.7%,最早报告时间为 2022 年 9 月 27 日。
根据 Pango 命名法最新数据,BA.5.2 含有 4 个特征性核苷酸突变位点:C2710T、C8626T、C16887T 和 T17208C 的变异株被命名为 BA.5.2.48。测序结果表明,输入病例中,BA.5.2.48 占 BA.5.2 的 6.2%,最早报告时间为 2022 年 8 月 15 日。本土病例中,BA.5.2.48 占 BA.5.2 的 60%,最早报告时间为 2022 年 7 月 13 日。
来源:凤凰资讯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