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在广州,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隐于市井,但时不时会巡逻瞭望,帮助消除隐患。他们既是普通街坊,又是广州平安的信息员、巡防员、调解员、宣传员、支援员和引导员,他们就是 " 广州街坊 "。
近年来,广州市公安局紧扣社会治理形势特点,积极协助市委政法委将群防共治工作纳入社会治理总体规划进行部署,全力打造以 " 广州街坊 " 为品牌的群防共治队伍,创新城市群防共治机制,延伸城市治理触角,推动治理重心下移。目前,全市 " 广州街坊 " 实名制注册人数达 67 万人。
67 万 " 广州街坊 ",共同守护羊城平安
2022 年 7 月 23 日清晨,一对年轻情侣在广州珠江边琶醍段不慎相继落水。海珠区琶洲街道 " 广州街坊 " 群防共治队员何灵智恰好路过此处,突然听见江边码头传来呼救声,马上循着声音跑过去。
何灵智赶到江边,迅速拿起岸边的救生圈往落水者位置扔,但落水者一直抓不到。千钧一发之际,何灵智果断套上救生圈,手上绑好救生圈绳子,奋不顾身跳进江里,奋力向落水者游去。借助救生圈,何灵智与闻声赶来的其他热心市民一起,将两名落水者成功救上岸。
在广州,有千千万万个像何灵智一样的 " 广州街坊 " 群防共治队员正活跃在社区内外、大街小巷,参与社会治安防控,共同维护城市和谐安宁。
近年来,广州警方立足实际,不断摸索依托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群防共治工作,通过组织发动 " 广州街坊 " 等群防共治力量参与社会治安防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络电信诈骗防范、交通安全秩序整治等工作,实现城市安全风险共治,助力平安建设高质量发展。
2022 年以来,广州警方积极组织 " 广州街坊 " 群防共治力量共 861 万多人次参与社会治安防控等工作,凝聚起平安建设的强大力量。
创新 " 五化 " 模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据了解,广州市公安局协助广州市委政法委,按照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总体要求,准确把握基层群众新呼声、新需求,以拓展民间力量参与度、持久度为着力点,创新理念公益化、动员社会化、工作平台化、队伍组织化和项目品牌化等 " 五化 " 模式,在群众组织动员模式上补短板、强创新。
广州突出群防共治事业公益性,弘扬 " 做好人、做好事、做善人、做善事 " 公益理念,激发市民群众公益情怀,以公益理念感召关心公共利益和社区事务的社会组织、市民群体广泛参与群防共治。
同时,发挥社会组织开展社会工作、公益活动专业优势,发掘培育社区积极分子,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并开发 " 广州街坊 " 微信小程序,突破时空限制,让志愿者可快速、便捷地参与群防共治。
提升治理效能,促进平安建设法治建设
依托 " 广州街坊 ",广州警方协助广州市委政法委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促进全市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向纵深推进。
平安建设多元整合。在广州近 200 个街镇成立了平安促进会,由街镇党工委领导,突破了传统以专业化(政法干警)、半专业化力量(联防队、治保会)为主的群防共治模式,将专业力量、半专业力量、行业性社会力量(快递物流、外卖小哥等)和一般志愿力量(热心群众)集结起来,扩大了平安建设覆盖面。
志愿活动趋于常态。广州注重提高 " 广州街坊 " 队伍内生动力,激发群众参与的自觉和热情,常态化开展群防共治活动。荔湾区 " 广州街坊 · 如意平安骑队 " 配合民警开展日常治安巡逻防控,推动辖区警情连年下降;" 广州街坊 · 花都一家人群防群治先锋 " 持续参与社会面巡防、交通劝导活动。
服务功能趋于综合。广州以基层党群服务中心和综治中心为载体,围绕创建文明城市测评、扫黑除恶等中心工作,将 " 广州街坊 " 服务功能拓展至涵盖平安宣传、环境治理、纠纷调解等多方面,当好社情民意 " 信息员 "、邻里守望 " 巡防员 "、矛盾纠纷 " 调解员 "、平安法治 " 宣传员 "、应急处置 " 支援员 "、公共文明 " 引导员 "。
在近年来的疫情防控中," 广州街坊 " 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2020 年初,生活在白云区三元里街的湖北籍新 " 广州街坊 " 挺身而出,成立了首支 " 湖北籍来穗人员抗击疫情志愿服务队 ";2020 年初,黄埔区 " 广州街坊 · 靠埔青年 " 曾紧急组建一支战疫志愿突击队,支援辖区内人力短缺的医疗用品企业复工复产,累计提供志愿服务 12000 余小时;越秀区 " 越秀邻里 " 平安志愿服务队充分发挥队员个人技能,为抗疫一线基层工作者提供义务理发等服务;海珠区 " 广州街坊 · 海珠芳华 " 平安志愿队依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在疫情期间为隔离家庭送上生活用品 ……
文图: 新快报记者 李应华 实习生 陈雪儿 通讯员 粤公宣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