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1 月 28 日,春节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41 岁的范先生和 50 岁的陈先生带着锦旗来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血液内科医生办公室,向医护人员表达感谢。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春节前,这两名白血病患者,在中大医院血液内科成功进行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并顺利康复,实现了与家人团圆欢度春节的愿望。
据病人的主管医疗组组长、移植组副组长副主任医师余正平介绍,41 岁的范先生于 2022 年 4 月确诊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在外院经过诱导化疗后暂时缓解了病情,经过多方咨询后决定做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慕名来到中大医院血液内科,收治在余正平组长医疗组,9 月份进移植仓,移植过程非常顺利,目前患者造血已完全恢复。
陈先生的移植之路则充满坎坷和惊险,他数年前确诊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在外院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复发后在外院经过多次挽救化疗也无法再次缓解,2022 年 9 月,陈先生怀着一丝希望来到了中大医院血液内科。
由于陈先生是移植后复发的高危患者,并且对多种挽救性治疗药物无效,血液内科主任葛峥教授重新对患者的骨髓情况进行了精准分型和评估,为患者制定了一套更有针对性的方案,经过悉心治疗,陈先生获得了再次缓解。葛峥随后组织全科重点对陈先生的二次移植进行了全面风险评估和落实各项处理预案,余正平组长带领医疗组做了全面细致的充分准备,陈先生于 11 月底进仓移植。
然而,2022 年 12 月中旬,新冠病毒袭来,血液内科医护陆续感染,面对移植仓中病人,血液内科医护坚持 " 哪里有病人,我们就在哪里 ",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终于保住了移植仓中的患者,陈先生的造血功能顺利重建,重获新生。
据悉,中大血液内科移植团队目前有 5 名核心成员和 5 名骨干成员,具有丰富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经验和团队合作精神。2022 年全年,中大血液内科造血干细胞移植数量较 2021 年增长了 37.0%,较 2020 年增长了 42.3%。近两年,中大血液内科也在传统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中不断融入创新元素,紧跟国际和国内移植领域最新进展。2021 年移植团队核心成员副主任医师王飞申报 CAR-T 细胞治疗桥接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新技术立项;主治医师周卢琨获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探索新技术立项等;2022 年 3 月由葛峥主任作为中心 PI 启动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的首个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项目。
通讯员 程守勤 王倩 现代快报 + 记者 梅书华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