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2023-02-01
《漫长的余生》:打开北魏历史的一扇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罗新老师的《漫长的余生》是我 2022 年最喜欢的书之一,看了好几遍。自 2021 年 " 入坑 " 魏晋六朝,这两年读了不少相关的书,其中包括罗新的两位老师——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和祝总斌先生的《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均为魏晋学术经典,很有收获。

我们主流的历史叙述普遍重南朝轻北朝,基本上沿着东汉、曹魏、西晋、东晋、宋、齐、梁、陈、隋、唐 …… 这么一路下来,中国历史似乎随着晋室南迁而拐了个大弯。而我们熟知的魏晋六朝人物,大多也是这套历史脉络下来的,不管是正始名士,如王弼、何晏等;竹林七贤,阮籍、嵇康等;中朝名士,裴楷、王衍等;还是东晋名士,王导、谢安等,哪个不是鼎鼎大名,如雷贯耳。而北朝有谁?顶多知道几个帝王,如匈奴的刘渊,前秦的符坚,后赵的石勒等。

南朝自寒门刘裕建立宋,后历经齐、梁、陈;北朝则是鲜卑拓跋氏崛起,拓跋珪建立北魏,逐渐统一北方,后分裂为东魏、西魏,接着北齐、北周,最后北周丞相杨坚代周立隋,进而灭陈,统一中国。由此可知,隋、唐实际上承袭北朝而来,而非由南朝大拐弯。

1923 年阴历三月,洛阳城东山岭头村东南五里小冢,出土了一块厚三寸的《魏故比丘尼慈庆墓志铭》志石。后拓片流传,北图购得一份,收入赵万里的《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这位女尼慈庆就是罗新《漫长的余生》中记录的北魏宫女王钟儿。

这篇墓志不长,全文 649 字,出自孝明帝朝重要笔杠子、中书舍人常景之手。为什么孝明帝元诩如此厚待慈庆,让给皇帝起草诏令的中书舍人为老尼慈庆撰写墓志铭?元诩立为太子时才三岁,父亲宣武帝元恪是个敏感而猜忌的人,只敢起用自己信任的、曾经抚育过他的老尼慈庆,组建傅母团队抚育太子,此时慈庆已经七十多岁。可以说,如果没有慈庆团队的悉心照料和抚育,太子元诩能否长大并最后继位尤未可知。

王钟儿(慈庆)在成为平城皇宫宫女之前,是南朝宋一位中下层官僚家庭的女子,嫁给了同等级官员杨兴宗。王钟儿的父亲王虔象是郡守,丈夫杨兴宗是州主簿,两家可以说门当户对。杨兴宗家住汝南郡悬瓠城,这里是刘宋的边塞,有着极重要的战略意义,可谓宋魏必争之地。

婚后过了短短几年平静的生活,王钟儿和成千上万无辜的军民人家一起,被卷入残酷的南北战争,最后南朝兵败,悬瓠城落入北魏手中,王钟儿被虏往平城,成为北魏奚官奴婢,此时,她已经三十岁。入平城宫时,献文帝拓跋弘年方十五,已在位三年,大权握在二十多岁的冯太后手里。此时,皇子拓跋宏刚刚一岁。又过了一年多,拓跋宏立为皇太子。在冯太后的笼罩下,献文帝这皇帝当得很憋气,年仅十八岁就不想当了,将皇位禅让给年仅五岁的太子拓跋宏,是为孝文帝。

北魏自开国君主拓跋珪开始,实行 " 子贵母死 ",也就是谁被立为太子,他母亲就要被处死。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与皇帝生母皇太后分享权力。道武帝决定立拓跋嗣为太子时,就杀了他的生母刘贵人,拓跋嗣悲念母亲,惹怒了道武帝,只好出逃。随即次子拓跋绍成为继承人,道武帝于是也想杀掉他生母贺夫人,逼得拓跋绍抢先下手杀了父亲拓跋珪,一代开国之君就这样死在自己儿子手中。

而 " 子贵母死 " 成为制度性选择后,又引来新的问题。像文明太后冯氏,在成为皇后,进而成为皇太后、太皇太后,并且培养着自己的接班人。她与献文帝、孝文帝都没有血缘关系,但她充分利用 " 子贵母死 " 这个武器,维系着冯氏集团在北魏宫廷的地位。

孝文帝太和十九年九月庚午(495 年 10 月 8 日),孝文帝诏令迁都洛阳。关于孝文帝迁都历来有各种说法,比如说出于汉化改革需要;出于对南朝作战需要;又或者说平城地理位置不再适应扩张的北魏帝国等等。罗新老师认为,孝文帝想离开冯太皇太后,在平城的巨大阴影应该也是重要的隐形原因之一。

迁都洛阳对于孝文帝一系列改革,以及皇权控制力无疑有着巨大的作用,他的全面汉化,甚至改拓跋姓为元姓等举措,无疑让汉人世族看到他的决心,进而愿意服务北魏宫廷。加上跟随南迁的鲜卑世族地位的提升,孝文帝的雄心在迁都洛阳后无疑是迎来了高峰。

尽管此时元恪已经十四岁了,但在皇后大冯心中,还是坚决要执行 " 子贵母死 ",她选择南迁的时机,在路上神不知鬼不觉地谋杀了高照容。跟着高照容及其子女的王钟儿,看到这样的悲剧在她身边发生,只好选择出家为尼,法名慈庆,她想就此了却余生。

而大冯的高光时刻也没维系多久,很快孝文帝就发现了大冯的各种阴谋,这让一向以英明神武自居的孝文帝出离愤怒,虽然没有废后,但把大冯软禁了起来。太和二十三年四月丙午(499 年 4 月 26 日),一代雄主孝文帝元宏去世,在死前两天做了一系列重大决定,其中包括 " 诏赐皇后冯氏死 "。二子元恪继位,是为宣武帝。

元恪十四岁时母亲因 " 子贵母死 " 被害,自然更痛恨这项传统,亲政后,他重用母亲高家人,信任东宫时的旧人。尤其皇子元诩出生后,他既不信任自己的皇后高氏,也不信任元诩生母胡氏,把皇子和她们完全隔离。找了已七十一高龄,曾经抚育过自己的老尼慈庆,组成团队照顾元诩。慈庆团队对于孝明帝的成长无疑是起着决定性作用。

孝明帝正光五年五月七日(524 年 6 月 23 日),老尼慈庆在昭仪寺去世,走完她漫长的八十六年。她历经献文帝、孝文帝、宣武帝和孝明帝四朝,并亲自抚养过宣武帝和孝明帝。慈庆病重时,孝明帝专程来昭仪寺探望," 迁神 " 后一日,孝明帝指示后事,追赠慈庆女尼最高官职比丘尼统," 乃命史臣作铭志之 "。这高规格的后事和这方墓志,让罗新老师大感兴趣,并铺陈开来,生动而鲜活地讲述了北魏中后期,献文、孝文、宣武和孝明四帝时期的北魏历史。

这几年,读过几本南北朝历史的书,像日本学者川胜义雄的《魏晋南北朝》,陈正祥的《草原帝国》,李硕的《南北战争三百年》等。但对北魏的历史始终没有留下深刻印象,也无法认识更多。罗新老师这部《漫长的余生》,虽然只写了北魏一百四十八年国史中的三分之一,却为我们打开了北魏历史一扇不常开的窗户,从这里望过去,既可以看到帝王、帝后、王公、大臣们你争我夺,死去活来;也可看到宫女、太监、奴婢、尼姑、良人们过着 " 漫长的余生 ",而这些被忽视、泯灭的个体,却是历史最有血有肉的部分,让人共情,共鸣。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来源 黔中书

文 绿茶

编辑 周欢 / 编审 李枫 /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北魏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