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天,又是周三,我们的新栏目 " 寻仁迹 ",与大家见面了。
这个栏目,是对我们先后推出过的 " 仁怀文物 "、" 文脉传承 " 整合而成,目的是为更加丰富传播内容,更生动展示仁怀特色的地方人文、风物。
栏目的定位是:梳理文化,展示遗产,传承文脉。
" 寻仁迹 ",是酱香仁怀编辑部今年重点打造的栏目。为了以更广的视觉和更深的内涵讲好仁怀故事,我们除了将组织开展相关文化考察活动外,还欢迎各界人士来稿支持,哪怕只是一张老照片、一张老酒标、一件旧衣 …… 的故事。
近日,仁怀市文物部门在茅坝镇境内,发现了一处清代摩崖造像。该处摩崖造像内容,主要以佛教人物为主。
该处摩崖造像位于茅坝镇石良村团结组,凿刻于出水洞洞口崖壁上,坐南朝北,距离地面 1.4 米,共有人物造像 15 尊。其中,中部最高的为手捧净瓶、持柳枝的观音菩萨,高 66 厘米。两侧,分别各有 6 尊不同的宗教人物,高度在 26 至 28 厘米之间。
整个摩崖造像线条粗狂,采用了圆雕、浮雕两种技法,且着有彩绘。不过,右面的 6 尊造像仅完成了初步形状,并未呈现出人物面部、肢体等。
洞内崖壁扇面文字、碑刻文字显示,这些摩崖造像,建造于清代咸丰年间。主持凿刻者,是当地人姜维胜、姜维浩、姜维璜、姜维普。但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太平军入境影响,工程被迫停工并废弃。
在赤水河流域,迄今已发现的不同时代摩崖造像,总数不超过 10 处。其中,名气较大的主要有习水三岔河望仙台石窟、赤水葫市摩崖造像等。而在仁怀市境内,这是首次发现摩崖造像。
酱香仁怀编辑部梳理发现:这些摩崖石刻,均雕刻于当时的水、陆交通大道旁的崖壁上,时间大致为明清时期,其中旁清代略多。人物造型方面,除习水三岔河望仙台是以袁锦道夫妇像为主体,其余均为宗教人物。在凿刻风格上,受巴蜀影响较大,多数线条粗狂,且以植物颜料进行彩绘。
小编认为,赤水河流域的茅坝出水洞等同时期摩崖造像,集中反映了明清以来区域经济、社会、文化传播和发展的特点。这一时期,以赤水河航道疏浚为起点,新开辟的通道,使得黔北川南地区的交通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在大山深处形成新的区域性中心。同时,国家在川黔两省推行的盐业新政策等,促使茅台、鸭溪、打鼓等重点商贸集镇的形成,加快了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人们对于精神和文化的需求更加多元化。
来源 酱香仁怀综合
编辑 曾黎 /编审 邓文盈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