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1 月 12 日,在第四届广东医学科技奖颁奖大会上,广东省人民医院肺癌研究所团队杨衿记教授牵头的 " 肺癌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分子特征及精准治疗体系的建立和应用 " 项目荣获一等奖。
该项目是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吴一龙教授、肺内一科杨衿记主任的带领下,专攻肺癌预后极差的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经过团队十余年的努力,形成并制定了精准治疗体系,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亦纳入多项国际国内的肺癌指南和共识。
临床上有一部分肺癌患者会发生中枢神经系统转移。" 一般在肺癌初诊时,就有 30%~45% 左右的患者会发生中枢神经系统(脑转移、脑膜、脊髓和脊髓膜等)转移,如果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再进展、恶化,肺癌患者会有 30%~40% 的概率出现中枢转移。" 杨衿记教授表示,以往,肺癌脑转移不做基因检测,一般采用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但肺癌脑转移病人会有驱动基因阳性,如 EGFR 基因突变、ALK 基因融合,此时应用靶向治疗比传统的化疗、放疗方案更好,这也是临床试验确认的研究结果。
该获奖项目的创新性体现在,面对临床上十分棘手的肺癌中枢转移,脑组织活检或脑膜活检困难且风险高,该项目创新性地采用了脑脊液液体活检的方式,更能全面反映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基因变化,此时根据基因变化来做的治疗会更精准,更能反映到肿瘤的特异性基因谱,命中靶基因或伴随基因,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此次研究成果通过检测脑脊液独特的基因谱和基因动态变化规律,促进检查结果更精准,也证实了多发脑转移的 EGFR 突变患者,通过精准靶向治疗,无疾病进展生存期可延长 1 倍多,疾病进展风险降低 44%,且毒副作用更低。
此外,该项目首次创建肺癌中枢转移早期诊断—治疗—监测管理体系,还创建了国内首个肺癌中枢转移临床队列及大型生物样本库,完成了一系列影响力高的临床研究,并建立分子分型指导下肺癌中枢转移的个体化靶向治疗的新策略,为肺癌脑转移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获奖成员:杨衿记、黎扬斯、江本元、张绪超、周清、钟文昭、涂海燕、陈华军、王震、汪斌超、潘燚、严红虹、吴一龙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黎秋玲 通讯员 郝黎 张蓝溪 靳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