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泥牛鞭散六街尘,生菜挑来叶叶春。" 立春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民俗学专家高巍说,以过去的民俗来讲,很多节气都与节日有对应关系,立春则是与春节相应。所以,立春的节气民俗也具有了 " 除旧迎新 " 的特点," 咬春 " 等等,都具有一种应景的仪式感。
具体到赤水河边的中国酱香白酒核心产区(仁怀),立春时节,人们都在做什么呢?
" 春气始而建立也 "
啥是立春?按字面意思解释," 立 " 有 " 开始 " 的意思,在人们的心目中,这个节气就意味着生机勃勃的春天到来,农民也要开始准备新一轮的耕种了。
《群芳谱》如此解释立春:" 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 如果从气候来看,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趋于上升、增多,只不过对一些地区来说,立春还只是春天到来的前奏。
据史料记载,自秦代以来,立春就被作为孟春时节开始的标志,也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有一个传说讲过,估算着立春将至,县官会带着本地知名人士去地里挖一个坑,把羽毛、鸡毛等放在坑里。什么时候羽毛和鸡毛从坑里飘上来,这个时刻就是立春的时辰,大家放鞭炮庆祝,祈祷一年五谷丰登。
有时候 ,由于历法等原因," 立春 " 会与除夕重合。据专家介绍,这种情况属于正常现象,但不常见,百年当中大约会出现 3 次。
" 鞭打春牛 " 祈求丰收
在农耕社会,立春对农事活动有重要的意义,官方和民间都很重视,民间的庆贺活动更热闹一些。立春举行的活动叫做 " 迎春 ",要报春、送立春帖子,还要迎句芒神并 " 撒豆消灾 "。
女子则会剪出各种春天动物形状,或作为装饰贴在门窗屏风,或戴在头上,算是应景的佩饰。《荆楚岁时记》里说:" 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
人们关心土地耕种,立春时," 鞭打春牛 " 习俗的出现,也就自然而然了。所谓 " 春牛 ",可能是用纸糊成的,也可能是泥做成的,然后在 " 春牛 " 肚子里装上五谷。
" 打春牛 " 的活动开始后,等 " 春牛 " 的肚子被打破,人们会将流出的五谷分吃,期待会迎来一个丰收年。
位于川南黔北的仁怀,也有类似 " 打春牛 " 的习俗,特色明显。在这一区域的很多地方,耕牛被视为家庭成员,甚至奉为牛神,人们对它的感情深厚。
仁怀市的五马、鲁班等地,在立春这天,会彻底清洁牛圈,在牛圈门口燃香三炷后,将耕牛牵到河边,为它洁净身体,戴上红花,饲喂精料或糍粑,再用树枝在身上轻抽三下,以示提醒耕牛:春耕季节来了,睡了一个冬天,该醒了。
还有的地方,在前述流程完成后,会给耕牛套上犁铧,开始犁田。同时,对刚刚成年尚不会犁田的小牛,要开始进行耕田训练。
立春 " 咬春 " 吃春盘
立春时的饮食同样有讲究。例如,立春要吃春饼,也有人家,会把一些瓜果糕饼做成拼盘以供食用,就叫 " 春盘 "。
春饼又叫荷叶饼,是一种烫面薄饼,取两小块水面,擀成薄片,烙熟后揭开,便成了两张饼。这是用来卷菜吃的。
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 " 苏盘 "。店家派人送菜到家,食盒里分类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等熟食,吃时切成细丝;再另配几种家常炒菜 …… 简直美味。
还有,立春需要 " 咬春 "。就像明朝《酌中志》记载的那样 " 立春之时,无贵贱嚼罗卜,曰‘咬春’。"
" 过去立春时,老北京有沿街叫卖‘心里美’萝卜的小贩,把萝卜沿着圈从上往下切,到最后的形状就像花瓣一样,十分好看。" 高巍说,立春要吃一些与春季适应的食物,春饼里的豆芽、韭菜,也是 " 生发 " 类的蔬菜,算是节令食品。
立春酿酒正当时
立春时节,中国尤其是在江浙、岭南一带的很多地方,都有喝立春酒的习俗。还有一些地方,因为气温已基本达到播种要求,人们会在这天的开耕活动后,亲友相聚在一起喝酒,祈愿新年风调雨顺。
立春饮酒既能驱寒保暖,又能在交游宴饮中增添兴致。陆游的《立春前七日闻有预作春盘邀客者戏作》就写到:" 蓼芽蔬甲簇青红,盘箸纷纷笑语中。一饼不分空恨望,暮年知有几春风?"
此外,诗人范成大的也曾作长诗《立春大雪招亲友共春盘坐上作》,描写立春家宴上的其乐融融的氛围。
赤水河边的仁怀,气温逐渐上升,个别植物开始萌芽,微生物的活跃度渐渐提升,为两岸酒企的糟醅网络空气中微生物和花香、草香等创造条件。仁怀产区各酒企的酱酒酿造,次第进入黄金轮次。
数百年来,人们通过观察自然、顺应自然,总结出与不同时节相符的酿酒工艺,生产出特色鲜明的酱酒。
由于黄金轮次出产的基酒,层次更加丰富、饱满。仁怀产区的酿酒师傅们,十分重视这个季节。在立春这天,有的酒师会进行祭祀,而酒企则会开生产现场会、劳动竞赛,或是摘取轮次酒品评,以强化酱酒品质观念。
"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春天万物生发,吃点儿水汪汪的萝卜,提醒人们从‘猫冬’的混沌中醒来,对新的一年充满希望。" 高巍如此解释。
来源:酱香仁怀
编辑 曾黎 /编审 邓文盈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