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民主同盟杰出盟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利专家,河海大学吴中如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 2023 年 2 月 5 日 14:00 在南京逝世,享年 84 岁。
吴中如院士祖籍浙江绍兴,1939 年 9 月 9 日出生于江苏宜兴。吴中如院士长期从事水利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多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973 项目课题等,创造性地提出大坝安全监控理论与方法,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三峡、龙羊峡、丹江口、佛子岭等 100 多项工程,取得重大经济社会效益。
《宜兴日报》曾在 " 天南地北宜兴人 " 栏目专题报道过吴中如院士⬇⬇⬇
【天南地北宜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中如:中国大坝的 " 守护者 "
大坝,是人类创造的驯服江河、利用自然的一大奇迹。在波涛滚滚的长江上,在雄浑壮阔的黄河上 …… 巍然耸立着一座座高坝。这些高坝的建成,凝聚了无数水利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
有这样一位宜兴人,他虽不是大坝的直接建设者,却为大坝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他所从事的工作,与大坝的生死存亡密切相关,与大坝周边城市以及居住在那里的百姓安危密切相关 …… 他用数十年的辛勤付出,为中国大坝构建了一套安全防护体系,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教授吴中如——中国大坝安全的守护者。
家乡的记忆清晰如昨
" 小时候,在我优美的村庄里,有一条美丽的小河,她是村庄妈妈圣洁的光环,闪烁着我们儿时欢乐的歌。如今,离开故乡的我,深深思念着你,故乡的小河。我思念在你身边的朝朝暮暮 ……" 翻开吴中如创作的《平民院士的回眸》一书,开篇便记录着其历历在目的家乡往事。
2000 年,在三峡临时船闸下游高边坡指导工作。
对于远离乡关的游子来说,人人都有一个魂牵梦萦的故乡。吴中如的故乡位于太湖之滨的宜兴县大塍乡西沽渎汇,现为宜兴市新庄街道曹家村汇浜组。在他的记忆中,西沽渎汇河湖交通、沟渠纵横,一条宽 10 米的小河穿村而过,水中鱼虾清晰可见,水上鸭鹅成群嬉戏。距离他家不到一公里的地方就是曹家桥集市,在隆冬的农闲季节,父亲有时会带他去镇上的茶馆喝茶,中午回家时还会在集市购买一些银鱼、白鱼等农副产品。吴中如自豪地说:" 不管年成丰歉,村民们总能解决温饱,所以,我的家乡没有逃荒要饭的,是典型的鱼米之乡。"
吴中如出生于 1939 年 9 月 9 日,是家里最小的孩子。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由于父母多次掩护抗日游击队员,家被日本兵抄了多次,无奈之下,父亲只好带着身怀六甲的妻子在太湖上东躲西藏,直到在深秋茂密的芦苇丛中生下了他。每每回忆起历经磨难的童年生活,吴院士感慨万千:" 我的童年就是在两次战争中度过的,所以,我一直有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自己的事业跟祖国的繁荣富强结合起来。国家强盛,百姓就不会再遭凌辱。"
吴中如上初中时,父亲积劳成疾,逐渐失去了劳动能力,母亲小脚,兄姐均在外面工作,家中赖以糊口的 10 亩耕地,都由少年吴中如一个人利用假期和节假日耕种。那时他还不满 15 岁,但也正是这艰辛的生活,养成了他勤奋好学和吃苦耐劳的作风。谈及这段经历,吴院士深邃的目光中充满了感激和自豪," 所以当有人问我成功的秘诀时,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刻苦、刻苦、再刻苦。"
幼年艰辛的农耕劳作,加上后来长年累月的户外工作,使吴院士的皮肤变成了古铜色,而他消瘦的脸庞上却始终挂着恬淡的笑容。他说:" 是农村那 10 亩耕地逼迫我,用最直接的眼光去看问题,用最简洁的方法去处理问题。同时也告诉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选准方向,刻苦努力是唯一的捷径。正是有了这份生活的启迪,我所从事的科学研究才有了基础和起点。"
家乡滋养了吴中如,而竭尽所能为家乡多做点事,也成为他多年来的心愿。2001 年,在吴院士的协调和帮助下,水利部对我市横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正式立项,该工程于 2003 年 9 月顺利竣工,横山水库的防洪能力由此得到极大提升。同时,水库的总库容提高到 1.12 亿立方米,且水质长年介于Ⅰ、Ⅱ类之间,可满足全市人民生活饮用之需。" 不论事情大小,只要能帮助到家乡,我就感到非常满足。" 吴院士笑着说。(节选)
来源:看宜兴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