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贵阳 2023-02-07
五花八门的少数民族酒俗,你了解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中国的少数民族热情好客,而酒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各民族五花八门的酒俗,构成了酒文化令人陶醉的画卷。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国少数民族的一些独特酒俗。

彝族人爱酒。酒在彝族人的生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彝族人爱饮 " 转转酒 "。饮 " 转转酒 " 时,几十人围成一个圆圈,席地而坐,端着酒杯,依次轮流饮用。习惯是先递给席中年纪最大的人喝,再接着轮流喝,传递的方向只能朝左,接酒则只能用右手。

关于 " 转转酒 " 的来历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汉、藏、彝族的 3 个人结为兄弟。有一年,彝族幺弟请大哥、二哥去吃荞面,因煮得太多,第二天荞面变成了酒,三兄弟围坐火堆旁,你推我让,都不肯多喝。 突然,天上飞来了幸福神,对他们说:" 只要辛勤劳动,喝完会有新的。" 三个人于是轮流喝起来,唱起来,直到都喝醉了,碗还是满的,幸福之神也留了下来。于是," 转转酒 " 也流传了下来。

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的瑶族群众,至今仍保留着一种独特的饮酒习惯—— " 吃笑酒 "。在宴席上,酒过数巡兴味正浓时,饮酒的人们彼此之间必须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讲一段话或者哼一段曲调,以比喻手法含蓄而风趣地揭露同席中某一个人的 " 短处 "。有趣的是这些被挖苦的人非但不恼怒,反而笑着进行快速反击,回敬对方,让同席者捧腹大笑,空气中弥漫着欢乐的气氛。

土家族有插竹管于酒坛咂饮的传统。杂粮酿酒,不蒸馏,不除糟。把一坛原酒端上,将一根打通节的竹管插入坛中,众人围坛轮流吸饮,酒液吸完了,再掺冷开水入坛直至味淡。传说这种饮酒方法起源于明代土家族士兵赴东南沿海抗倭时,百姓送行,置酒于道旁,经过酒坛的士兵,咂一口,即可前行,不误行军。这种 " 咂酒 ",不仅土家族,苗、彝、仡佬等少数民族都爱喝。

在少数民族聚居人数较多的贵州,各民族的酒俗也是多种多样。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一带的苗族,盛行一种 " 打酒印 " 的习俗:主人家用萝卜或红苕等做些 " 大印 ",客人每饮一杯,就用 " 大印 " 蘸上蓝靛(染布的青色染料)或墨汁、锅烟等,在客人脸上盖一印记。脸上印多,标志着主人盛情,客人海量。客人准备告别时,主人会为其准备一次情意缠绵的 " 送客酒 "。通常在客人离别上路时,主人会手持酒碗,边唱边走,三步一首歌,五步一碗酒,其歌缠绵,其酒浓浓,惜别之情溢于言表。

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一带的布依族婚俗中盛行讨 " 八字酒 "。男女青年经过恋爱、说媒之后,双方父母已无异议,就需择出婚期。男方媒人到姑娘家来讨八字时,女方家在堂屋神案前摆上八碗家酿米酒,将姑娘的生辰八字写在一张纸上,压在其中一碗底下。然后,请媒人去揭姑娘八字,媒人只能凭直觉去找,当揭起一碗若没有姑娘的八字时,媒人就将该碗酒一饮而尽,直至揭出八字为止,才能带回与男方八字合在一起,推算出良辰吉日,作为选定的婚期。

来源:酱香仁怀

编辑 曾黎 /编审 邓文盈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转转 传说 贵州 广西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