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贵阳 2023-02-10
酒诗中的意境:飞动的情思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诗和酒的醉境为思想心灵的腾飞插上了翅膀,在那半梦半醒恍惚恍惚中使人思绪飞扬,在一片朦胧中,在一片醉眼中,整个世界变成了另一幅样子。心灵随着情思飞向万物,飞向更加广阔的空间。在人与物的互答共舞中,是来回盘旋的飞动的情思,是飞动的生命,是自远放飞的心灵境界。

醉境中弥漫着的是飞动的情思。这是一种无所依傍的和假借的直接抒情方式。情思在心与物之间互动。在具体的作品中,诗人省略了一切的背景和陪衬,也不靠物象的显示和烘托,在诗中唯一的便是主体情感的流动和凝聚,是诗人内心的强烈震撼与内心的独白。正如黑格尔所说 " 抒情诗既是个别主体的自我表现,所以满足于运用极平凡的内容,这就是说,他所特有的内容就是心灵本身,单纯的主体性格,重点不在当前的对象而在写情感的灵魂。" 在这里,诗人的内心世界直接显露,对情感表现的无所掩饰和旁借,能够产生一种一吐为快的情感气势,是酣畅淋漓的感情宣泄,比那些运用比兴手法的诗篇更具有直接的动人力量。

酒是真情、情感的郁结。当诗人的这种积累越来越浓,越来越沉重的感情形诸诗篇的时候,好像是火山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喷薄而出,诗人也无意于把这种郁结的感情曲折地加以表现,而是直抒情谊,产生直接的撼动人心的力量。

"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与其说这是诗,不如说这是分别时的告白。胸中的真挚情感喷涌而出。"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 《山中与幽人对酌》 ) " 出门万里客,中道逢佳友,未言心先醉,不在接杯酒 " ( 李白《拟古九首》其一 ) 所有的这些都是醉中情感的流露,是他的生命情感顺畅而更加自然的流淌。不依傍其他,不借物寓意,而是直接抒发胸臆,所有的语言都是飞动的情思,都是浓浓的情谊。不仅如此,甚至连那些玉壶,山花也是直言相问," 玉壶系青丝,沽酒来何迟 ",居然也动了起来,飞动的情思,直接而活泼,别有情趣。

李白将人与物建立在生命的相通性的基础上面。他的 " 落日 "、 " 山村 " 皆是同一的。在那里落日可以是下酒物,同样月亮可以是最可爱的小孩子,而山花同样可以是我最亲近的朋友。一切都是建立在平等和谐的基础上,犹如他们之间有着更为融合的人际关系,故而能够使得他们随处飘摇,了无阻碍,甚至推心置腹,互相答问。人与自然,重建了一种和谐的关系,他的意象情思是飞动的也是飞扬的。人与自然在诗酒中均化为审美诗化之生命。

陶渊明则是寂静,其生命更是与自然契合,于是将他的生命化为自然生命。他的心灵是自然性的,而不是人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其心如自然,明净而澄澈,他的心灵如自然一般沉默,相遇南山,只是偶然,相遇飞鸟只是意念,其中真意,欲辨忘言。南山、飞鸟、松、菊花只是相契合的对象而己。然而他的形迹是不可留意的,不让他流在心灵的上面,时刻保持着心灵的明净。相遇只是一笑而己。在纷扰的人世间,即使是最相互契合的朋友,也无法动摇他的自然本真的心灵。

陶诗搭建了人与自然的桥梁,走向自然,欣赏自然。李诗在其搭建的桥梁上,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相互嬉戏,亲密无间。

人与自然依然是个不老的话题。从古代的天人合一到天人相分,到天人重新相合。人同自然最终走向了和谐平等友爱的关系。恍惚的醉境消解着主体与对象之间的隔阂,不见了物与人、心与物的隔阂,而只见欣喜、意趣之情思上下翻飞,互动飘摇。诗人的醉,不仅仅是酒醉,更重要的还是生命的醉,是醉于山水,让心灵陶醉于山林之中,涤荡心胸,清虚心灵,归于自然。是 " 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 ",是 " 山花向我笑,正好衔杯时 ",正是 " 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间 "" 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 "。 ( 李白《答庞参军》 )

来源:酱香仁怀

编辑 曾黎 /编审 邓文盈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李白 王维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