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 人这一生,一定要去一次敦煌。看莫高窟的信仰,看月牙泉水的顽强,看玉门关的春风不度,看曾经的盛唐 ……"
敦煌美吗?敦煌值得去一次吗?
但凡见过敦煌照片的人,一定都会脱口而出:" 震撼!" 如果要继续追问,为什么敦煌这么美?恐怕我们要细细说来。
美在其名
" 敦煌 " 一词最早见于《史记 · 大宛列传》:" 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
东汉学者应邵将其字面之意解释为:" 敦,大也;煌,盛也。" 取盛大辉煌之意,寓繁荣昌盛之愿。
美在 " 一眼千年 " 的壁画
敦煌莫高窟,人称 " 隐身在大漠里的美术馆 "。
一千多年来,40000 余平方米的壁画在这里保留了下来,这是历代无名大师们为我们留下的艺术珍宝。
敦煌研究院首任院长常书鸿的女儿常沙娜,这样描述:" 建于五代时期的窟檐斗拱上鲜艳的梁柱花纹;隋代窟顶的联珠飞马图案;顾恺之春蚕吐丝般的人物衣纹勾勒;吴道子般吴带当风的盛唐飞天;金碧辉煌如李思训般的用色 …… 我在大漠荒烟中修行着自己艺术人生第一阶段没有学历的学业。"
眼见为实!
这是莫高窟第 112 窟关于反弹琵琶舞的特写:
这是莫高窟第 130 窟的都督夫人供养像(临摹):
这是藻井内侧的 " 葡萄 " 纹样。在当时人们的心里,葡萄、石榴等来自遥远西域的水果,象征着丰饶、吉祥。
此外,还有各式线条流畅、设色大胆的壁画,着实令人目不暇接。一画入眼中,万事离心头。
美在气韵生动的彩塑
先来欣赏一尊著名的莫高窟彩塑像吧
你得承认,第一眼见它,那份独特的视觉感受是难以描摹的。
健壮宽厚的肩膊,圆润的面部,凝结着唐代人们所向往的丰腴美。菩萨歪着脑袋,头、胸、臀三点形成扭倾,构出一波三折的曼妙身姿。
还有下图这尊长 15 米余的,莫高窟最大的 " 涅槃佛 ",面目安详,仿佛正在假寐。
据统计,敦煌莫高窟现保存着十个朝代的彩塑两千余尊,浮塑一千余身,其保存古代彩塑之多,历时之长,技艺之精,为世界所罕见。这些充满生命力的彩塑作品,是我们穿越时空抵达古人思想与心灵的珍贵载体。
美在大名鼎鼎的 " 胡旋舞 "
敦煌承载着凝固的历史,也散发着流动的神韵。
莫高窟壁画里,描绘了众多乐舞形象。有一种疾转如飞的 " 胡旋舞 ",受到许多人的喜爱。
白居易有诗《胡旋女》:"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 舞者需在一块小圆毯上飞速旋转到衣带飞扬,但决不能转出小圆毯之外。在唐代,胡旋舞成为一时风尚,人人争学。
美在生动迷人的千年传说
敦煌壁画不只是画面,还生动翔实地记录着故事。
在莫高窟 257 号洞窟的西壁,一幅《鹿王本生图》也许会唤醒你的童年回忆。
没错,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那部家喻户晓的动画片《九色鹿》,正是改编于此画。
作为莫高窟内最完美的连环画式本生故事画,它的观看方式是由左右两端往中间看:
在画面最左端,是九色鹿救下溺水者,溺水者起誓绝不泄密的情节;在画面最右端,则体现了王妃梦见九色鹿,想要鹿皮作衣一事。一左一右次第推进下,最终的高潮部分聚于画面中央——九色鹿对国王自陈;国王惭愧,下令臣民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
美在 " 丝绸之路的璀璨明珠 "
敦煌,丝路明珠。
作为交通要冲,在丝绸贸易繁盛的年代,不绝的商旅,行脚的僧徒,往来于此。来自中原、印度、希腊、波斯的艺术和文明,在这里历经了千百年的汇聚和交融,使得敦煌自身文化呈现出极丰饶、杂糅的优势。
莫高窟第 323 窟所绘的张骞出使西域图:
美在一代代的 " 敦煌守护者 "
有人来到敦煌,有人离开敦煌。
来来去去的人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悲欣与苦乐。不过也有一些人,来了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将自己一生的命运与这个地方紧紧缠绕在了一起。
在敦煌研究院的一面墙上,写着这样的话:" 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
从常书鸿、李承仙、樊锦诗,再到敦煌研究院 " 第五代掌门人 " 赵声良,这中间是一份很长的名单,是几代人怀抱热忱扎根荒野,从青春到白发。
(常书鸿临摹第 369 窟壁画)
樊锦诗在莫高窟做早期洞窟分期调查
我们也不应该忘却,在敦煌之美背后,那份无法抹去的历史之殇:为那三分之二流失海外的珍宝而痛惜;为曾经 "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 " 而义愤难平;为在沙尘作用下,莫高窟未来某日终将成为 " 漫天沙土中的一个传说 " 而伤感叹息。
敦煌有大美而不可轻言。
去见敦煌,去爱敦煌,去守护敦煌。
因为在敦煌,美和历史与我们近在咫尺。
一审丨编辑 孙悦
二审丨值班主任 郭俊宇
三审丨值班总编 张鹏
来源丨新华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