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ZAKER兰州 2023-02-12
研究人员发现3000年前青藏高原奶制品消费证据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 人类活动历史及其影响 " 分队日前在我国综合类学术期刊《Science Bulletin》(科学通报)上发表联合署名文章称,科考队员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南木林县共塘遗址检测到 3000 年前奶类残留物,这一发现是青藏高原早期奶制品消费的证据。

(图(c)(d)分别为共塘遗址调查剖面 1 和剖面 2 地层(三角形表示陶片位置)。图(e)为本研究所分析的陶片照片。 资料图片由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 人类活动历史及其影响 " 分队提供)

共塘遗址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支流湘曲的左岸,海拔约 4000 米,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中新发现的人类活动遗迹。

记者了解到,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兰州大学、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等单位研究人员联合组成的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 人类活动历史及其影响 " 分队对共塘遗址采集的植物遗存、陶片等样品进行了研究,从中获取的植物遗存测年结果显示该遗址年代为距今 3000 年。此外,科考队员还对其中 6 块陶片进行了脂质残留物分析。

(图(b)为科考队员发现共塘遗址后随即进行地层剖面清理和样品采集。 资料图片由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 人类活动历史及其影响 " 分队提供)

科考队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后张予南说:" 我们在对遗址陶片进行气相色谱—质谱和气相色谱—同位素质谱分析时发现,其中 3 块陶片有奶制品残留,另外 3 块陶片残留物中分别出现了反刍动物肉类和非反刍动物肉类的信号。对具有奶制品残留物的陶片我们还进行了热释光测年,结果与考古遗址年代一致,证明陶器确实是当时居民所使用。"

(图(a)为雅鲁藏布江中游部分地区遗址背景资料图,曲贡(1)、邦嘎(2)和共塘遗址位置(红色菱形所示)。 资料图片由第二次青藏科考队 " 人类活动历史及其影响 " 分队提供)

该研究项目负责人、兰州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杨晓燕说,人类对可储存的奶制品技术的开发促进了游牧业的形成与发展,共塘遗址检测到的 3000 年前奶类残留物,其年代与拉萨曲贡遗址和山南琼结邦嘎遗址中家养食草动物和农牧业的出现基本同时,可能暗示奶类作为次级产品的开发与肉类等动物初级产品的利用始于同一时期。

一审丨编辑 石雨涵

二审丨值班主任 刘宇玮

三审丨值班总编 张鹏

来源丨新华社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